涟源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01.06.2016  01:34

  近年来,在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涟源市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速,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蓬勃发展壮大,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如何提高农机手的操作、维修、应用技能,提升农机具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已成为目前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涟源市地处湖南中部,人口116.6万,面积1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水田面积45万亩,属典型农业大县,全国产粮大县。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2.4万千瓦/12.3万台,完成机耕面积78.8万亩,机插面积20.5万亩,机收面积62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7%。2013-201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现场演示会44场,培育收割机、拖拉机驾驶员371名,插秧机,耕整机、微耕机操作手5600多名。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培训质量。涟源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承担涟源市农机推广培训职能,核定了全额预算编制24名,其中农机专技人员14名,技术工人10名,随着大量专技人员借调离岗,推广培训力量越来越薄弱。为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近年来,涟源市农机局将全局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纳入推广培训师资库,按水稻生产耕、种、收、植保、加工等环节及畜牧水产等内容设立了6个培训课题组,每个课题组明确一名负责人,负责编写培训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组织开展课题内容的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同时将推广培训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科学合理整合了行业内部的技术力量,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农机推广培训质量。
  (二)巧借部门东风,夯实培训基础。农机推广培训工作是一项农民需求大,工作成本高、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作,需要不断投入,才能及时改善培训基础条件,跟上形势需要。涟源市农机局在自身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巧借东风,从农业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社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办的精准扶贫培训、移民局的移民开发技术培训等项目中,争取培训资金,用于改善夯实农机推广培训基础,3年来共争取各类部门培训资金150多万元,添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教具和演示机具,有力缓解了培训的资金压力,夯实了培训基础。
  (三)集聚社会力量,丰富培训手段。为了发挥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农机操作能手、农机维修能手等社会力量的技术特长,涟源市农机局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想方设法将这些社会力量集聚到农机推广培训这面大旗下,在农机部门举办的各类演示会、培训班上,都邀请这些社会技术力量参与,从而壮大了农机推广培训力量,也丰富了农机推广培训手段。
  (四)紧扣农民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了满足广大农民“高效、及时、便民、实用”的培训需求,涟源市农机局近年来不断创新出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模式。一是在理论培训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与PPT视频相结合;二是在实际操作演练中,突出熟练操作技术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三是把培训课堂搬到乡镇、搬到田间地头、搬到专业合作社、搬到家庭农场和示范基地。四是组织农户参加各种农机展示会、展销会,巧妙地将各种农机展示平台转化为培训平台。
  三、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农机推广培训技术力量薄弱。全市20个乡镇共有在编农机人员158名,2013年核定了61名全额预算人员,其余人员为差额拨款。这支队伍里仅有6名农机专技人员,其余大部分是招工子弟及军转安置人员。这次机构改革后,撤销了乡镇农机站,推广培训体系更加涣散,力量更加薄弱。
  (二)培训硬件设施缺乏。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拖拉机等常用演示机具与教具的配备没有资金来源,许多乡镇连基本的办公场地、电脑等办公设备都没有配备。
  (三)缺少培训工作经费。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除了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没有安排推广培训工作经费。推广培训工作产生的租车费、差旅费、场地费、学员伙食费、住宿费、外聘人员的授课费等费用均没有明确的财政经费来源,只能靠农机推广机构自身去争取筹措,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在乡镇迅速明确专人负责农机推广培训工作,针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班,逐步提升队伍素质。
  (二)配套项目,夯实基础。针对当前市、乡财政困难,经费有限的局面,建议上级争取对口配套相关的推广培训体系建设项目,逐步改善培训条件,夯实培训基础。
  (三)在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百千万”工程及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等项目时,明确切块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弥补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经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