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走进长沙县 感叹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足

28.03.2018  09:37

  中新网长沙3月27日电(刘着之)一座县城如何成为全国“书香城市”,一家县级图书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27日,“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采访团的24位海外华媒高层走进长沙县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地,解读中国县域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阳光下,水蓝色的立方体建筑,设计新颖的玻璃外墙和出自本土作家廖沫沙之手的“长沙县图书馆”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内部,13000平方米的建筑采用大开间布局和全开架式阅览,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在人中”的阅读环境。

  “这里没有借还书的工作人员?”一位记者环顾四周后发现,馆内的电子检索机器可以轻松“定位”79万册纸质馆藏资源;下载APP就能把图书馆的海量正版图书、期刊、音乐“带回家”;先进的自助式办证、借还书、图书消毒设备更是引得快门声此起彼伏。

  俄罗斯《龙报》总编辑商永说,没想到一座县城图书馆竟和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有不少相似之处,现代化程度令他感到震撼。

  一位女性读者见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对图书馆很感兴趣,便主动向她介绍道,这里每月会开展不少主题活动,传统文化讲座令自己获益匪浅,她经常带十岁的孩子来参加亲子读书活动。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采访正在长沙县图书馆阅读绘本的小读者。 杨华峰 摄

  据介绍,长沙县民众的阅读需求日益旺盛,图书馆平时每天有3000多人次到访,高峰期借、还书量均能达到一天5000余本。2016年,长沙县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书香城市(区县级)”名单。

  除了“高大上”的县图书馆,长沙县还致力于推进“图书馆+”模式,构建网络化阅读体系,提高全民阅读的普惠性和影响力。

  在配有4000多册书籍的牛角冲社区静雅轩“多功能智能城市书房”,华媒记者记录下社区居民阅读时认真的模样,并为城市书房开设居民议事角、将茶水饮料销售所得资助困难民众等创新举措“点赞”。

  记者们了解到,在各类“书屋”的建设过程中,统一的标准保障了功能齐全的开放场所和氛围浓厚的阅读环境;一些项目被放到居民家中,热心农民、退休教师、伤残人士的加盟保证了书屋全天候开放,实现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开放效果好的书屋还能升级为图书馆分馆,与长沙市、县图书馆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式服务。

  目前,长沙县共有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280家,分馆13家,书籍110余万册。以县图书馆为龙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馆、星级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为平台的“十分钟读书圈”已然形成。

  “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的感叹引发了不少华媒同行的共鸣。他们表示,今日长沙县人“爱读书、有书读”,正是中国民众形象从追求物质富足向注重精神需求转变的真实写照。(完)

【编辑:黄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