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调查:买家遇“坑”超七成受访者认栽

15.10.2014  10:31

  10月13日,本报A08版刊登了《“销售额不够买盒饭”,韩代网店断尾求存》的报道。随后发起问卷调查。截止到昨日发稿时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买家在海外代购(以下简称“海代”)被坑后,自认倒霉,觉得无法维权。

  在海代过程中,代购时间过长成买家遇到最多的坑爹行为,占比达到68%,其次“结款时发现邮费超级高”、“完税后加上邮费等其他开支,货品高于国内售价”让大约二成买家无法接受。另外也有小部分买家买到破损商品,甚至假货。

   消费金额

  调查数据显示,买家平均一个月用于海代、海淘的消费金额大多数在100元以下,占比高达59.09%。而消费金额在“100-500元”、“500-1000元”的买家占比则均为18.18%,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三成。海代消费千元级别以上的买家则是少数派,占比不到5%。

  消费类型

  在海代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化妆品护肤品最受欢迎。这些海代买家大多数将消费花在了化妆品护肤品,这个比例超过了七成。而电子产品则位居第二,占比为13.64%。此外,婴幼儿产品、服饰鞋类也有少量海代买家购买。

   消费动机

  在众多海代买家看来,选择海代的最大原因是价格优势。虽然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其实海代不一定便宜。但有20%的海代买家拿到商品之后,结款时发现邮费超级高,有些甚至完税后加上邮费等其他开支,货品高于国内售价。

  消费陷阱

  在诸多海代“坑爹”行为调查中,“等不起”则是买家心中最多的痛。调查显示,约68%的买家在海代过程中经历等待的煎熬,商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收到。此外,也有买家收到货品后发现东西破损或腐坏,更有买家直接买到了假货。针对上述坑爹行为,海代买家大多选择了沉默,有超过七成被坑买家自认倒霉,觉得无法维权。也有一成左右买家去找卖家协商,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只有少数买家能成功退换货。

  记者张蓉蓉实习生李小苗

   [分析]

  无购买凭证是海代买家“硬伤

  海关推新政两个月,除了海代圈部分小卖家生存艰辛外,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不少。如今,正经做生意的“真海代”害怕假货横行坏了生意,而海淘消费者,更担心花了大价钱买到假货。做代购生意五年多的朱女士表示,假海代已经充斥多时,新规实施后增加了海代成本,居心不良的商家更是愿意披上海代的外衣知假售假。

  国庆节前,读者刘先生拨打96360热线,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情。刘先生在朋友圈购买了境外手表,戴了没几天,手表指针不转了。当他联系卖家的时候,对方将其加入黑名单。因为没有交易记录,没有相关凭证,刘先生无法证明所购买的手表是否是专柜商品,工商部门也无法介入进行维权。

  长沙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接到的关于微信朋友圈的投诉,多半是因为消费者没有留存证据,工商无从介入。同时,针对奢侈品真伪的纠纷,由于品牌商专柜不提供鉴别、验货的服务,为工商部门查验货品提供难度。

  为了能让“A货”可以以假乱真,假海代往往会给它们配上专门“订制”的国外专柜小票、精美包装袋,有的则是套上“DutyFree”的袋子,让消费者更加坚信商品是从国外带回的。有些甚至还会附赠和海外商场、超市一样的赠品或试用品来让买家信服。

  “我们之前查过一起案子,品牌商亲自来长沙打假。”上述工商局负责人说,吊牌、包装盒、会员卡、丝带、防伪水印的购物小票,这些东西都可以作假,网上十几元就能买到。制假者还会打印制作购物小票,很难分辨真伪。

  业内人士则提醒:价格是容易判断真伪的方式。以日本代购为例,不但价格全国统一,而且奶粉、化妆品甚至日用品一次能买到的数量也都有限。如今微信上很多可以超低价、不限量代购的“海外人士”,其实只是国内商家为博取微信好友信任而披的“马甲”。他们大都只负责在微信上发布一些自己在海外生活的照片来取得微信好友的信任,然后再发布一些照片来介绍产品,接到订单后,实际负责供货、发货的则是国内一些商户,产品真假和质量可想而知。

  记者张蓉蓉实习生李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