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村民自发办集体食堂 按人头月结伙食费

28.11.2014  10:30

  “早餐3元;中晚餐5菜一汤,每餐3.63元,还是蛮划算的。”看到最近出炉的结算数据,邓绍兵欣慰地说。

  今年9月,他所在的浏阳关口街道水佳社区中心组,村民们办起了集体食堂。邓绍兵全家开始和左邻右舍一起吃“大锅饭”。

  3个月过去,参与搭伙的户数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22户。同样在关口街道辖区内,几公里外的长兴社区组织的午间集体食堂,正成为当地一道新景象;占佳社区的村民慕名前来参观后,也萌发办“集体食堂”的意向。

  “大锅饭”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公共食堂”,至今已绝迹数十年。浏阳再次出现的“大锅饭”有何原因?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记者体验

  4荤2素,几十村民边吃边聊

  从9月初开始,邓绍兵一家就没有再生火做饭。每到饭点,他和家人来到离家500米的一处平房里和一伙人吃饭。

  这些人大部分是他的左邻右舍,老老少少围在两张圆桌前,一边吃饭一边闲聊,时常有三四十人。这里是村民自发办起的集体食堂。

  11月18日中饭时分,三湘都市报记者随邓绍兵来到集体食堂。两张大圆桌上各盛着6份菜:家常豆腐、清蒸南瓜、腌菜炒肉、油炸鱼块等4荤2素。村民们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邓绍兵一家三口是吃集体食堂最多的,最近一个月的账本显示,他家的餐费为:早餐76次,中晚餐196.5次,合计需支付941元。

  筹建原因

  村民农忙,没时间做饭

  村民说,邓绍兵是集体食堂发起人之一。

  48岁的邓绍兵,家中有5口人。女儿在外,儿子入伍,如今家里就留下夫妻俩跟70岁的父亲。

  他居住的邓家棚是省、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大多以种菜为主。

  邓绍兵家有4亩菜地,他上午去地里摘菜,回来清洗、打包,下午则运到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每次基本要卖400斤菜。

  邓绍兵说,中秋时节是菜农一年里最忙的时候,除了要采摘,还要种菜,通常凌晨4点就要下到地里,吃过晚餐还要劳作几小时,一天要干活17-18个小时。“最忙时天天都要卖菜,根本没时间弄饭吃,就吃快餐面。”

  这些年,像邓绍兵一样的菜农越来越多。因为是大棚种菜,菜农比以往更忙了,差不多全年都下地劳作。一到中午,村里时常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很难按时吃饭。

  五家搭伙

  每人交500元试吃“大锅饭”

  “一方面,中午没时间搞饭吃;另外,家里只有一两个人吃饭,要能大家一起搭伙就好了。” 邓绍兵说,搞集体食堂的想法一两年前就有了。

  今年上半年的一场集体劳动,让这个设想再度发酵。当时,家家户户自发出人出力,凑齐十几万元把门前的土路铺成水泥路。集体劳作的情景,让村民回想起 1958年吃“大锅饭”的时光。几个乡邻提议,平常家里人少且有时没空做饭,不如一块搭伙搞饭吃,这一主意得到了几户人的响应。

  9月,邓绍兵和同组的邓阳生、邓绍辉、邓绍武等人一合计,每人交500元启动资金,购置了一些锅盆碗瓢,以每月1800元的工资请了位厨师,就这么试着吃起了“大锅饭”。 邓绍武把自家的厂房贡献出来做食堂。

  9月15日,食堂正式开餐,5户人家围在一起吃“大锅饭”。“这比单独开火节约不少。”如今已成为常客的邓章生别有一番感触。

  前不久,70岁的邓章生回家省亲,不巧妻子去了小女儿家,就他一个人在家。当发现隔壁办起了集体食堂,他立马加入进来,不再为一个人吃饭而发愁。

  90岁的杨秋连老人,儿女在外,独身一人在家,以前中午就用开水泡饭吃,现在能在集体食堂吃上热饭热菜了。村民邓绍贤夫妻在江西做生意,17岁的孩子在长沙上学,节假日回到家,时常就靠方便面解决,自集体食堂建起后,他觉得方便不少。

  “没有了老伴,子女在外打工或经商而加入食堂的家庭有6户;父母在外工作,与爷爷奶奶住一起的留守小孩也有5人。”邓绍武介绍。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最末页 1/2 总共2/每页1
(稿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黄定都 实习生 熊胜羿)
(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