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2016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针,高举“弘扬浏阳精神、繁荣浏阳文化、唱响文化浏阳”旗帜,深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和文体广电事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繁荣,为实现“文化强市”和打造省会副中心、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体工作新格局。强力推进“一三五”工程:瞄准一个目标,即建设文化强市;加强三大建设,即加强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五大转变,即实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方式、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方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区域联动发展模式等五大转变。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工作措施
(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实现公共文化机制重大转变
1、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党政班子的管理能力,建立管理规范、责权明晰、效能突出的管理体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坚持关心激励与严格管理并举,实现管理权限与责任追究统一,提升善做善成的领导能力,锤炼从严从实的优良作风,践行亲民利民的工作理念;加强队伍管理,全面推行一岗双责,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2、优化管理手段。加强协调联系,强化监督指导。进一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服务体系管理的新模式,实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方式的转变;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3、深化人事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责权,通过双向选择和竞聘上岗等形式激发队伍活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方引进人才,立足岗位成才,着力培养一批勤学深思、善于谋事、履职尽责、扎实干事的优秀干部。
4、创新运行机制。转变观念,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吸纳社会资本、鼓励民间团体参与文化事业,积极创新机制,实现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方式的转变,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5、做强文体产业。盘活体育中心、文化馆、博物馆、欧阳予倩大剧院等国有文体资产,通过走“产业兴文”、“市场活文”之路,在履行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同时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运作,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服务体系运营机制,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激活文化市场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二)优化配置,发挥优势,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效能
1、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纳入浏阳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积极做好浏阳文庙和谭嗣同故居及墓祠基础设施建设立项及相关工作;提质改造欧阳予倩大剧院和文化馆文化艺术综合楼;整合资源,集中智慧,打造一批代表浏阳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先进水平的示范点;新建5个、提质5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10个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6-10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将文化屋场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融入标准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资源,延伸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内涵,不断夯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基础、提升品质。
2、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效能
一是提升场馆服务质量。建设总分馆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积极拓展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覆盖面和内涵,与长株潭和湘赣边地区互联互通共享,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完善补充图书数量和质量;深入推进文体场馆和爱教基地的免费开放,为群众参与文体活动提供便利。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内容,继续开展送戏、送图书、送体育器材“三下乡”活动,对体育器材空白村实行重点投放;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全面铺开“幸福屋场我的家”文化进屋场活动;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活动,将皮影戏、花鼓戏等非遗项目和流动博物馆进乡镇、进社区(村)、进文化屋场、进校园、进企事业单位的“五进”活动,打造成文化服务新品牌,扩大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三是全力打造文艺精品。围绕“中国梦”、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湖湘宝地 美丽浏阳”等主题,深入开展文艺创作和展示展演,努力打造一批戏曲和歌舞精品并在全省全国获奖。
(三)精心策划,塑造品牌,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优化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的产品供给,启动和实施文化交流战略,实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方式的转变。全面收集和挖掘浏阳名山、名河、名人、名品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浏阳元素,打造一台上水平的演艺节目,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浏阳文化的魅力和风采。组织开展好元宵节系列活动、“经典剧目免费月月看”、“欢乐浏阳河”广场文艺活动和“欢乐潇湘—长沙篇·舞动星城 歌涌湘江”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湘赣边区域“边区大舞台”文艺活动、春秋两季祭孔大典和第三届欧阳予倩戏剧艺术节;争取国家艺术基金和省市艺术资金扶持,推动大型现代花鼓戏《耀邦兄弟》提质改造和全省巡演;办好第十一届机关运动会、第二届“浏阳河杯”百强县(市)男子篮球邀请赛;策划组织浏阳国际马拉松赛事,力争将本土赛事打造成为全国性品牌赛事,提升浏阳文化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四)完善机制,传承发展,开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
1、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立本级非遗保护工作非编制序列的常设机构,建立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遗产责任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预警机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锦绶堂)的机构编制,做好国家、省、市、县级文保单位的项目申报,强化文物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对无编制爱教基地的监管和业务指导。
2、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完善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及墓祠的保护规划;完成浏阳文庙维修、防雷、安防、基本陈列等项目;对全市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村落、宗祠、庙宇、古遗址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提出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总体方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有序组织维修和开发利用,留住乡愁,保留本土文化特色,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的转变。
3、推动非遗项目申报挖掘。申报并成立浏阳文庙祭孔音乐、菊花石雕刻技艺等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习所;确定并申报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江氏正骨术、客家山歌、浏阳皮影、浏阳花鼓戏等4个省级,浏阳豆豉、浏阳油饼、浏阳夏布和浏阳油纸伞等4个长沙市级非遗项目。挖掘一批本级非遗项目,做好浏阳河沿岸非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编制出版浏阳非遗项目丛书。
4、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抢抓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大围山为龙头,以浏阳河为主轴,整合沿河文化遗产资源,全力推进楚东村传统村落内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申报和工程实施,重点做好锦绶堂及楚东村的文物本体修缮、环境整治、陈列展示等各项工作,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实施“名镇、名村、名景”文化发展策略,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文物旅游片区。恢复春秋两季祭孔大典,争取将祭孔音乐搬上舞台,通过文化引擎带动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活动引领,机制创新,实现文化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通过创新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团体参与文化体育产业的运营。以多种方式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优势、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体育产业,构建以浏阳元素为主题,以浏阳特色为主体的文化体育产业体系。文化活动以推出名作,塑造名品,歌咏名河,颂扬名人为内容;体育活动以开放型、品牌型、外向型为主要形式,重点打造浏阳河品牌形象。将浏阳河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我市文化体育产业的基石,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树立“文化+”、“ 体育+”的思维,准确把握文化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特点,拓展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重点推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保护与传承演绎、欧阳予倩文化娱乐城、体育健身休闲公园、文化馆艺术培训基地、国家级品牌赛事、区域性大型展会等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较高文化品位的产业集群项目。继续增加体彩销售网点,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完善销售奖励办法,实现体彩销售新突破。
(六)加强监管,依法行政,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政务服务,实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的转变。承接并开展好省、市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对下放到经开区、大瑶镇的行政审批权限运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进一步推广应用全国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严明执法,加强监管,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安全生产、文明创建工作,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创建“平安、文明、法治”的文化市场。
(七)注重培育,严格管理,着力加强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启动人才培训计划,争取引进3—5名紧缺的专业人才,选送、进修、培训一批优秀人才,设立专业人才培训课题研究小组,激励岗位成才。加大对文化专干、文艺骨干、群众文艺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启动“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鼓励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文化志愿者服务,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人才保障。积极钻研新常态下文化体育工作的新内涵,将谋划发展与上级精神相结合,与浏阳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切实做到敢于负责、勇于担责、顺势而为、履职尽责、扎实干事。大力践行“三严三实”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持铁律管干部,铁腕抓作风,将干部职工队伍打造成一支责任意识强,文化意识浓,创新意识好,执行意识高的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