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环保法》实施近两年 湖南仅一例诉讼案
10月29日,首届环境公益诉讼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由湖南省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与公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长沙绿色潇湘环保科普中心、法治湖南建设与区域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研讨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与发展。
我省目前仅有一例环境公益诉讼案
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的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权利,法律允许的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可以说,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武器。
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法律与政策倡导部总监葛枫介绍,在1995年至2014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72件。其中以检察机关、行政机关为主,分别占25起、28起;原告为个人、环保组织的分别为6起、17起。
随着新修订的《环保法》于2015年起实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当年全国由社会组织提起并获法院受理的案件有37起,也被业内称为“环境公益诉讼元年”。
2015年6月5日,第44个世界环境日,湘潭环保协会向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环境污染损害公共利益为由,将诉株洲市金利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这也成为我省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事由是金利亚公司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于2015年3月至5月发生污水泄漏事故,使周边水体受到直接污染,且污水沿沟渠流入湘江,造成环境公共利益损害,故请求法院判令被告金利亚公司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并赔偿生态环境损失。
省律师协会公益委副主任、原告律师王莹介绍,基于和解诚意、被告过错大小、和解是否合法、鉴定成本高低这四方面的考虑,该诉讼案在今年4月底达成和解,被告承担生态环境损失费用131万余元。
司法、鉴定评估等领域的有益尝试
为推进环境公益诉讼,我省近年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2014年8月,郴州中院在全国中级法院中率先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以及时审理执行环境资源类案件,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6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标志着我省环境资源审判迈上了专门化、专业化的新台阶。
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伍胜介绍,省高院已批准设立湘江环境资源法庭,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也在筹备当中,这些专门化法庭将成为湖南环境资源保护的“司法名片”。
为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困局,《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于去年11月出台,我省是7个试点省份之一。
据介绍,目前省环保厅、省高院正在联合起草我省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包括鉴定评估、赔偿磋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管理办法。
2012年,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建成立我省环境风险与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并在2014年进入我国第一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名录。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文涛介绍,在今年“3·14”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案件中,该中心对这起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应急处置费用、污染修复费用等进行了鉴定评估,对案件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仍有不少障碍亟待清除
近年来,环境污染现象和事件日益增多,社会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公共利益遭到损害,却几乎无人起诉,也难以追责。
2015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让人们看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一缕曙光。其中第58条明确,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司法解释,对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可跨行政区划管辖、同一污染环境行为的私益诉讼可搭公益诉讼“便车”、减轻原告诉讼费用负担等四方面内容作出规定。
本土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潇湘”的理事刘盛介绍,目前省内有6家社会组织具备环境公益诉讼的资质。
然而,环境公益诉讼仍有不少障碍,亟待清除。
刘盛表示,社会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面临四大难处:取证难,立案难,赔偿难,还有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资金都有限。
伍胜则认为,赔偿金怎么用是个大难题。目前国内对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处理,有上交当地财政、建立财政专户、进入法院的执行款账户、成立环境诉讼公益基金这4种方式。但存在使用难度大;被挪作他用,与诉讼目的相违背;审批难度较大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侯鹰博士认为,环境公益诉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作为评估机构,技术规范、评估标准缺乏,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委托机构要面临评估机构没有资质,法院对鉴定结论难以采纳;公安部门要面对鉴定评估时间长,无法满足办案的时效性以及证据容易灭失等问题。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