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创业典型史凯峰的故事

28.09.2016  14:35

  16岁当兵,18岁退伍,21岁创业,24岁时已经拥有年产值600多万元的企业。

  他叫史凯峰,土生土长的汉寿伢子。

  记者见到史凯峰时,他穿着一件深色T,搭配简单的五分牛仔裤,黢黑的皮肤和沉默的神情,的确有几分军人的坚毅之色。

  “刚退伍回来时,去长沙打了8个月工,看不惯一些老板的剥削行为,愤而辞职。”那段日子算是他人生中相当痛苦的一段时间,虽然家境不错,但史凯峰不愿意当个啃老族。发现挖土机生意不错,他凑钱买了台二手的,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干起了农田平整的活。一年下来,倒也有了不少收获,但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路,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

  一天在途经围堤湖时,成片的黑杨林占据了他的视线,他脑袋瓜子灵机一动,开始调查起这个市场来。他了解到:汉寿是“中国黑杨之乡”,有相当数量的黑杨林资源,汉寿的林户也处在急需销售的时段,最关键的是,加工黑杨实属绿色环保低碳产业。为此,他应聘到县城的一家木业公司学习木材加工技术,一边留意积累资源,一边耐心等待机会。

  2013年,他的朋友告诉他,原属罐头嘴镇的脱绒厂停产闲置了,20多号工人失业在家。这个厂有21300多平方米,又临近马路,方便运输。史凯峰觉得机会来了!他筹集到资金,当即与镇政府商谈,盘下脱绒厂,接手了20多个工人。2014年4月,凯峰木材加工厂正式挂牌投入生产。

  万事开头难,加工技术与产品质量对初临创业的史凯峰来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加工技术问题,史凯峰采取四步走,一是引能工巧匠带,二是自己亲自教,三是派遣年轻员工到行业内其他厂家学习,四是聘请操控技术的专职人员。单板的霉变问题一直也困扰着史凯峰,他四处求学,常德高职院他去了多次,也翻破了大堆的书本专业书籍。史凯峰的父亲原来也是做木材生意的,他涉足木材生意,也算是子承父业。但是他并不是将父辈的成果简单地盘接下来,而是想走出自己的路子来。“父亲的木材生意没有加工环节,卖的是原木,我是对原木进行初级加工,做出来的产品是木头单板。

  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史凯峰大打环保牌,也将他的产品利用到极致。首先,他为自己的产品分类,优质的单板他会刻意整理出来,这些优质单板多数销售到福建和江苏等地的企业,那些企业再对单板进行高级加工,制成家具、木框等产品,它们多是出口企业,对单板的品质要求较高,不容一点儿质量问题。普通点儿的单板,史凯峰会将它们销往一些就近的纸厂,作为造纸的原材料。不仅仅是单板,黑杨木的其他边角料全部都会被史凯峰收集起来。剩下的优质圆木棍都会被卖去做拖把和扫帚,哪怕是一片小木屑、一片树皮、一丝锯沫都会被他送去火电厂发电,去年就为火电厂提供了300多吨发电原料。可以说,一棵完整的黑杨木到了史凯峰手上,一丁点儿都没有浪费。

  不仅是将产品做到极致,史凯峰还很会管人,他将其手下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到极致。他开工资并不是依据员工的工作时间,而是根据员工完成的单板数量。员工每完成一块单板,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薪酬。一个员工若是按照八小时工作,一天的工资将近200元。可让史凯峰哭笑不得的是,他这种工资政策竟然使得员工主动加班,拦都拦不住,一些员工有时凌晨4点就爬起来自愿干活,干到晚上11点都意犹未尽,史凯峰实在担心员工的身体,便亲自将他们撵回去休息。采访时,几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每天的工资可以达到300元左右,很满足了。

  现在,凯峰木材加工厂带动生产就业52人,4处林木基地培植员30人;年产原木10000吨、碎片5000吨、单板3800立方米。年产值650万元,年纳税30多万元,年纯收入150多万元。

  史凯峰曾经是人民子弟兵,他不忘本,每年都会拿出部分的利润去慰问当地特困户、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这条路,走得很辛苦,但觉得痛并快乐着!”对年仅24岁的史凯峰来说,他和他的企业都很年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有很远的未来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