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水下考古发现南宋以前土司城古遗址

13.01.2016  09:38

  新华社长沙1月12日电(记者明星 李丹)水下摄像机拍摄的镜头显示,潜水员随着定位锤垂直而下,大约三四分钟,潜到30多米深的地方,一片古建筑残体在镜头里清晰呈现--这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会溪坪段酉水河开展水下考古时,发现的一座南宋以前的土司城古遗址。

  在11日举行的湖南考古汇报会上,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郭伟民介绍,永顺土司从唐末至五代时期发迹以来,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约800年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其主要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王城”多次发生变动。兴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的老司城遗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彭氏土司遗存在哪里,长期以来都是个谜。

  史料记载,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最先在古丈县的会溪坪一带,南宋绍兴五年(1135)才迁至如今的老司城。会溪坪与永顺县一河之隔,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为了争夺这处要塞,公元939年,楚王马希范和土司王彭士愁约战于此。940年,双方放下刀剑,盟约会溪坪,以铜铸柱,铭刻誓状。

  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凤滩水电站的关闸蓄水,整个酉水主要干流适宜人们居住的河谷区域均被淹没,古文化信息也多淹没于幽深的水域之底。为揭秘溪州之战古战场,寻找五代宋元的土司王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为期17天的水下考古工作,并邀请了云南、上海等地的专业人员参与。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涛介绍说,通过水下考古,潜水员在水下发现了土司城古遗址建筑的挡土墙、水稻田、窑瓷等,摸清了溪州铜柱柱址和彭士愁庙基本位置,并对溪州古城有关水下建筑物情况进行了声呐扫描,填补了南宋以前土司文化的研究空白。接下来,考古队将根据这次水下考古获取的资料,继续对水下土司城可能存在的遗址科考,为今后的水下老司城遗址发掘做准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