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把脉风云 科技领航 ——湖南省气象局提升科技内涵优化气象服务综述

08.07.2015  19:58

      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以《娄底巧用预警信息成功转移4000受灾群众》为题刊登了一篇新闻稿,详细叙述了娄底市气象局超前预报、及时预警,为市政府防汛救灾争取了宝贵时间。湖南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再一次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入汛以来,湖南经历了数次强降雨袭击,每一次过程气象部门都准确预报,提早24--48小时向省委、省政府及决策部门进行服务,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广为宣传,为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贡献了力量。“湖南是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突发性的局地强降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只要能减少人员的伤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湖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常国刚告诉记者,“优质的服务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实现信息化、集约化的发展,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效益,正是当前湖南气象部门发展的主题。”
      7月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矫梅燕在《湖南省气象局关于提升业务科技内涵工作进展的报告》上作出批示。矫梅燕指出:“湖南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并有利推进业务科技内涵的提升,值得肯定。希望着力在提高气象现代化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郑国光强调:“新形势下推进气象现代化,一定要把提升业务科技水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工作,既要高度重视、制定计划,更要切实行动、持之以恒。”
      以管理促科研,向科研要效益
      如何有效提升气象业务科技内涵?湖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刘品高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一方面切实改进业务科技管理,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业务科技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注重‘练内功’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同时,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基于国家级业务单位和先进省市的部分优秀业务技术成果,通过本地化改造和再创新,强化对业务服务的科技支撑,快速提升业务科技内涵。”为此,科技与预报处按照省局党组决策部署采取了多项措施,整合资源,减少交叉,着力推进现代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优化了省、市、县三级预警业务分工和流程,建立了以省气象台当班首席预报员为中心、其他各方协同的天气预报会商机制,建立了集约化的省级环境气象业务,将雷电预警业务划转到省气象台,调整了长沙地区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强化了预报质量检验与考核。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引导科技人员围绕业务服务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理顺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的机制,以管理促科研,向科研要效益。”刘品高向记者介绍。
      好的举措调动了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氛围日趋浓厚。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增加到11支,全省申报气象科研课题超过150项,学术交流年会征集论文314篇,较往年增长了两倍多。在2014年省局科技成果转化奖获奖项目中,从具有一定科研高度的《湖南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到《基于新媒体开发的湖南气象网升级改造项目》这类从实际工作中凝练而成的新型项目,充分体现了湖南气象科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更接地气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湖南省气象局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20余项,其中《湖南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和示范》获得2013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气象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参与的两项课题,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自主研发,夯实科技内涵
      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业务科技内涵提升的核心环节。为此,湖南省气象局制定了《预报预测业务能力建设2014-2015年实施计划》,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以该计划的实施为抓手,抓住自主研发这杆大旗,大力推进预报预测业务能力建设。
      “我们加强与国家级业务单位及先进省市的合作,争取到国家气象中心在‘集合预报工具箱’、‘中期预报系统’等十二个方面对我省提供国内前沿科技支撑,引进深圳市气象局的短时临近预报平台实现了本地化。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这些基础上的再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业务技术成果。”“自主研发”四个字让充满信心的常国刚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近两年来,湖南省气象局先后研发了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系统、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强天气临近预报系统、高山站资料应用暴雨预报系统、冬季降水相态预报系统、大雾预报业务系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业务系统,开展了多模式解释应用气候预测技术、基于国家新一代月动力模式产品的气温降水预测技术、延伸期强降温/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测方法、两湖流域夏季降水异常诊断技术、中小河流洪水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确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改进了本省的QPE/QPF技术,研制了预报预警质量实时检验平台,解决了观测业务调整后夜间天气状况难于判断等业务技术难题。
      今年,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赴湖南检查指导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时,高度肯定了湖南自主研发的地面气象要素融合产品。“湖南已经基本实现了生成湖南区域0.1°*0.1°的格点化预报产品,实现了逐小时更新输出时效为0-12小时分辨率为1-3km的定量降水预报产品。”湖南省气象台台长蔡荣辉向记者逐一演示每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高山站资料应用暴雨预报系统”项目承担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叶成志。她告诉记者,高山站系统有两个重要的实践背景:一是基于省气象台主持的行业专项研究成果,二是凝练并量化了预报员暴雨预报经验。“该系统可以提供高山站气象要素时序图,可实时监测对流层低层环流演变特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探空资料时空分布的不足;还可提供多种暴雨客观预报产品,多模式动态集成定量降水预报系统有效提高了定量降水预报水平和服务能力。”叶成志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高山站系统的应用价值。
      提升气象现代化的科技含量,培育核心竞争力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真正的服务能力,才能够成为气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优化气象服务的宗旨是技术为王,质量取胜。”湖南省气象局减灾处处长陈媛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今年‘6.18’强暴雨袭击湖南绥宁,气象部门超前预报预警,及时转移群众3.6万人,实现人员零伤亡。同样是绥宁,在2001年遭受特大暴雨山洪袭击,造成124人死亡。对比两次灾害,暴雨山洪发生日期接近,强降雨均出现在凌晨,但本次暴雨强度更大、洪水水位更高、损毁倒塌房屋更多。可见,即使气象灾害程度升级,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服务质量的极大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的发生。”
      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湖南省气象局整合各项业务技术成果,推出了具有湖南本地特色的“湖南省现代天气业务综合平台”,全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这个平台作为中国气象局普推系统的补充,是省市两级共用的预报业务辅助平台。”刘品高向记者介绍,“平台直接对接省局CIMISS集约化数据环境,支持省市预报员实时交互预报订正,实现了全省天气预报业务的协同。”在此基础上,湖南省气象局强化对基层业务服务的科技支撑,在中国局普推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研发了“湖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并在全省推广,实现了上级指导产品自动稳定下传,同时也确保了基层开展预报服务所需数据的完整性。目前县级综合业务平台平稳运行,获得中国气象局职能司的高度评价。此外,2014年,湖南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启动了全省气象广域网的升级改造,为提升基层预报服务的科技内涵提供了硬件支撑。在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湖南取得了个人全能第六名、历史个例单项第二名的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