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政网新媒体联合专访张家界市民政局局长毛志刚

10.07.2016  11:00

  

   编者按 :国家和省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民政部门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任务,省厅党组在《湖南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五化民政”工作方向,当前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正在全力谋划 “十三五”发展蓝图,加快“五化民政”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本期,湖南民政新媒体“回眸十二五•启航十三五——市、县民政局局长系列访谈录”栏目组走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腹地、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对话张家界市民政局局长毛志刚,共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张家界市民政系统贯彻“五化民政”战略布局,全力打造“法治民政、现代民政、务实民政、清廉民政”,加快张家界市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对话张家界市民政局局长毛志刚:

   贯彻 “五化民政”战略布局 全力加快张家界“四个民政”建设

  

   湖南民政网 :过去五年,张家界市民政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毛志刚 : “十二五”期间,张家界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省厅“五个围绕”、“五个确保”民政转型发展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保障民生、构建和谐这条主线,切实履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开创了民政事业转型发展新局面。一是加大民生投入,惠民能力不断加强。通过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全市相继建成社会福利院(中心)、光荣院和中心敬老院共14所、床位1522张;乡镇敬老院95所、床位4100张,实现了乡乡镇镇有敬老院的工作目标。先后建成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85个、农村幸福院247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9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个,2011年以来全市共建成4个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逐步规范。现共有养老床位8170张。“十二五”期间,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建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成避灾场所768个,基本形成 “广泛分布、树状管理、布局合理”的防灾减灾格局。二是落实民生保障,兜底职能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12月底,“救急难”帮扶救助8309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599.5万元。全市供养五保对象12141人,城市低保对象32735人,农村低保对象107774人,2015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5282万元,五保金2509万元。五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贫困学生、大病患者等各类困难对象近50万人次 。三是社会管理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障和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达100%,县级以上城市老年养护设施覆盖率实现100%,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32%。已建立城镇社区老年协会58个,创建率达到96%;农村老年协会1275个,创建率达到80%。扎实开展“三联四建”活动,通过规范制定社区建设“6511”标准,实施“一格三长四员”社区管理模式,有力推动我市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进程,全市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5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3个、示范社区11个。全市相建立了流浪乞讨无着落人员安置中心,形成了公办+民办、救助机构+医疗机构的张家界救助模式。五年来,共完成福彩销售6.0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3700万元。制定出台了《殡葬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完善《张家界市城乡居民丧葬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推行生态安葬,低碳文明祭扫,为打造文明生态旅游。四是优待政策全面落实,优抚工作不断增效。五年来,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待遇,切实保障优抚对象各项权益,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慈利县烈士陵园、桑植县烈士陵园、全面提质改造我市所有光荣院,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深入开展“五个一百”工程,结合“四帮”及“双带双促”活动,医疗救助3000余人次。全市11所光荣院、321名优抚对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安享晚年,3所烈士陵园,为2000多名散葬烈士进行了整体迁移入园,为几千名无名烈士建了墓碑。2011年以来共培训2018人,经过培训1868名退役士兵经劳动部门考试,1128名取得了初级资格证,728名取得了中级资格证,为用人单位推荐了1510名合格的技术人才,实现了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安置率100%的目标。

   湖南民政网 :“十三五”期间,张家界市民政工作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毛志刚 :“十三五”时期张家市民政系统将按照“五化民政”战略布局,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增强民生服务效能,优化社会治理功能,突破解决发展难题,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基层队伍、基本保障四项建设,全力打造“法治民政、现代民政、务实民政、清廉民政”,务实进取,聚力赶超,推动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托底功能。完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核对、网络化管理,实现核对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住院救助为主,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兼顾门诊和临时医疗救助的医疗救助模式。探索大病医疗救助的办法,制定出台困难救助对象的病前、病中救助政策,适时提高救助比例。加强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以上。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制定临时救助制度实施细则,全面规范临时救助流程,明确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建立月报表制度,加强临时救助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灾情信息报送网络,实现基层一线灾害信息的共享,确保灾情数据源头统一,确保各相关部门同一时段发布的灾情信息保持一致。加强灾害风险调查,建立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新建或改扩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完善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以家庭养育为基础、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保障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市新改扩建一批社会(儿童)福利院;新建一批公(民)办老年服务示范机构;以国家扶持建立农村村级幸福院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幸福院、托老所、老年灶、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全市建立500所农村幸福院。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资助建设一批省级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一批规模较大的老年服务机构。推动全市城市街道、社区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力争全市乡镇、农村中心社区(村)分别建起1个综合性老年福利或养老服务中心(站),努力实现平均每千名老人有30张以上床位数的目标。加大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力度,为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促进民政事业的发展。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和发展“爱心献功臣行动”成果,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农村优抚对象危房改造新的五年计划,改善城镇优抚对象住房条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大优抚事业单位投入,完成全市光荣院和市级中心光荣院或荣军医院的项目申报和提质改造。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采取自谋职业和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安置城镇退役士兵,100%的完成安置任务。

  四是加大社会治理创新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步推进城乡居民自治,结合全市小康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城乡居民自治达标率达100%。完善考评指标,科学推进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统计监测工作,“十三五”末实现村民依法自治达标率100%。社区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覆盖率达100%,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按规划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到2020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实施“社会组织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项目,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力争在2020年实现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所有社会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继续深化殡葬改革,争取到2020年实现火化区火化率达到40%。全面建立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和节地生态奖补制度,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新建武陵源区级公益性公墓,迁移慈利县经营性公墓,扩建桑植县经营性公墓,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县以上区域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创建1-2所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新建1-2所县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切实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完成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完成新的行政区划图的出版发行完成乡镇地名设置工作。

   湖南民政网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中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已进入党和国家总体布局。张家界市在积极应对老龄化方面,作了哪些先行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毛志刚 :为应对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增长、养老服务任务日益繁重的严峻形势,张家界市将以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引领养老事业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政策执行。为了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5年,张家界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从蓝图规划、政策扶持、发展方向等方面确立了准则。同时,张家界编制全市城乡养老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列入扶贫攻坚框架,与脱贫攻坚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市委、市政府将养老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开展重点督查,建立领导联系项目责任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将养老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将责任落实按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部门和个人。 截至2015年底,张家界市共建成乡镇敬老院95所、农村幸福院245所、县级老年人养护楼2所、省级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18个、省级示范性基础老年协会和农村老年协会15个,100%的乡镇和25%的村建成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突破6500张,实现了每千名老年人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各部门对养老设施建设参照重点民生项目给予最大政策优惠,从项目立项、土地供给、建设审批、融资信贷、税费优惠等方面简化程序、优化服务。全市实行了“两个一律”,即对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一律实行政府无偿划拨为主,对面向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的敬老院、福利院和光荣院建设税费一律实行减免,有效降低了养老设施项目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工期。按照“市奖补、县兜底”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市本级对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每所配套3万元,农村幸福院每所配套1万元,农村敬老院每所配套10万元。福彩公益金的50%也用于养老设施项目建设。2015年,市本级财政就投入资金3356万多元,新增养老床位近800张。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领域,不仅体现在支持融资信贷需求、土地供应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上,还对民办养老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一张床位补贴3000元-5000元,养老机构每接收一名本市户籍老人,按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元-200元的运营补贴(连续实施3年)。到2020年,张家界50%的城镇社区和25%以上的农村社区(村)将实现“一键通”养老服务覆盖,每个区县建立1-2家300张床位以上的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为了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提升养老设施体系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升级,张家界着力抓好城乡和区域发展两个统筹,促进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以及家政、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等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结合和谐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 另一方面,优先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扩大政府向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援助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的运营补贴制度、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和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为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养老体系,规划建立一批集医、养、护于一体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老年人前来旅行、度假、养老。同时,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为老年人提供贴心高效便捷的服务。

湖南民政网 :流浪救助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最底线的民生之一,近年来,张家界市在这方面探索了哪些经验?

  毛志刚 : 兜底线、助旅游、促发展一一这是救助管理工作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的定位。近年来,张家界市把实施救助服务活动作为服务旅游发展大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热忱服务,让救助管理工作成为展示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服务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重要窗口。通过救助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整合政府与社会的服务资源,探索救助管理工作双向运行模式,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效能。近年来先后出台针对救助管理的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部门合作机制及职责,将民政、财政、公安、卫生、城管等18个部门纳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一体联动、高效运转、资源共享的救助管理协调机制。为了促进救助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大救助格局,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的“平安满意在张家界”专项活动中,将“城市和景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给予救助”列为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全市集中开展的“双联双解六攻坚”主题活动中,更是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在市、县(区)建立救助管理站(开通救助热线)的基础上,还在市区主要路段和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救助引导牌,聘任商铺业主、送水员为信息员,将这张网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面,打造了一个无缝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建立政府兜底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探索出了“民政部门救助安置+医疗机构救治+政府购买服务安置”三位一体的救助模式。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探索双向运行模式,即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作为救助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救助保护过程中实行救助与亲情关怀、救助与维权保护、救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不仅构建起了一张立体救助网,还打通了救助管理的末端。通过创建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体系,使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畅通的医疗救治体系,保证了流浪未成年人能得到及时救治,及时让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习性与心理需要,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了集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文艺娱乐、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服务,功能设计和设备配置体现了居家化、生活化、人性化的亲情救助氛围,具备同时接纳50名救助对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