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创新在基层——民政局长系列访谈录 湖南民政网专访邵阳市民政局局长蒋志强

22.07.2015  10:54

   开栏的话: 今天,是湖南民政网“转型创新在基层——民政局长系列访谈录”栏目首期上线日。作为此前“底线民生实践论——书记县长谈民政民生”的姊妹栏目,我们力求从民政实践者的角度,呈现转型创新在基层的成效。2013年开始的湖南民政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其目的是从“理念内核、战略目标、实现路径”等方面,实践民政深化改革与民政法治建设双引擎驱动,让难点热点问题得以纾解或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4年底,《中国社会报》聚焦湖南转型民政实践,系统总结了全省民政系统深化改革的成效,并提出了未来行动的期许。期许是民政转型的方向,需要战略层面与执行层面的进一步磨合,只有如此,方能让转型创新的成果在基层得到转化应用。

   这正是本网开栏对话基层民政局长的目的所在——推动民政转型“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过程中的破局激情与精彩纷呈,正是民政转型创新的希望所在、成效所在。

   首期,我们请到邵阳市民政局局长蒋志强,将目光放在这个典型的贫困大市。这是一个信奉民政改革创新的人,并对此十分执着。他坦陈,尽管邵阳民政欠账太多,但转型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滞不前。此轮民政转型的首要任务是提振信心,力求实现标准化建设、法制化行政、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目标与任务。

  

   对话邵阳市民政局局长蒋志强:邵阳民政要突围、要转型、要更好地改变

  

   湖南民政网 :对于邵阳来说,是个典型的贫困大市,在这个大背景下,邵阳市民政工作是一个怎样的现状?

   蒋志强 :邵阳是一个人口大市,全市共有82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所辖8县1市三区中,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三个省级贫困县;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106亿元,仅占全省的5%。由于贫困面较大,民政托底保稳的任务十分艰巨。仅城乡低保这一项,截至今年6月底,纳入保障范围的就有59.49万多人,保障人数占全省总量的14.2%。

  除了受制于经济、资源弱势以外,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也是邵阳民政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在某些领域还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很大程度上以日常工作开展来代替改革创新,民政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发展机遇中作为不大。如在管理方式上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意识不强,社区服务、公共地名服务、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民政业务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在创新工作平台,推进民政手段信息化方面,目前还停留在各自为政和“电脑化”层面,没有建立横向纵向的信息共享和电子政务系统,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在能力建设方面,民政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工人才缺乏,民政工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给钱给物 “救济型救助”上,“扶助型救助”十分欠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县市区对民政宣传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只知闷头做事,不知主动发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政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面对上述情况,邵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想方设法,努力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民政工作,多次听取民政工作专题汇报,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民政工作。相继出台了《邵阳市城乡低保实施办法》、《邵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追究办法》、《邵阳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认定办法》和《关于全面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民政综合能力,为民政转型增强了动力与保障。

   湖南民政网 :近期《中国社会报》专门报道了邵阳提升民政突围与转型执行力的做法,我们注意到,这是省厅段林毅厅长提出民政转型战略后在基层的具体实践。邵阳民政转型发展的具体思路是?

   蒋志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治理民主化、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政策法律观念、民主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民政工作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民政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展,由特定的优抚、救助对象向社会大众适度普惠扩展;民政服务对象求助的诉求不再满足于最低生活保障,而要求温饱甚至宽裕;服务对象既问所得,又问所为,更多地关注政策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全面、落实是否公平公正;民政基层基础薄弱,影响民政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通畅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民政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所以,我们必须要突围、要转型,要更好地改变,要直面困境谋思路,迎难而上解难题。今年初,邵阳市民政局党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实际,提出了构建“四化”民政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是推进规范化建设。重点推进民政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民政工作规范化管理以及机构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用制度标准规范行为,杜绝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是坚持法治化行政。加快民政法治建设重点是做好民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民政法规宣传、民政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以及规范行政行为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工作开展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严防违法违规。

  三是强化精细化管理。从内部着手,明确目标任务,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使每一项工作都有落处;建立各类民政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为民政服务提供准确依据;加强对民政资金分配的管理、资金使用的监督、资金绩效的评估,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加强对民政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招投标、建设等环节的规范管理,确保规范有序,顺利推进。

  四是完善人性化服务。转变服务理念,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调动会组织、社工人才参与,为群众提供更准、更细、更人性的优质服务;制定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标准和规范,有相对固定人性化服务项目和人性化服务方式方法,努力使民政服务对象有尊严地、及时地、方便地得到服务。

   湖南民政网 :如何将这些发展策略变成具体行动,与民政自身能力的强化密不分可,尤其在邵阳这个贫困地区,对民政服务网络的要求可能比其他地方更高。

   蒋志强 :是的。近年来,邵阳市正是认识到了民政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所在。譬如,新邵县率先试点,在全县679个村(社区)基层组织都选配了一名民政民生员,及时发现、掌握、核实辖区内困难群众突发事件,做到及时有效、精准救助;在武冈市,为了全流程对民政事务的受理、审核、转办与督办进行跟踪服务,民政所由市民政局和乡镇实行双重管理,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公开招聘选配了95 名工作人员(事业编制),超过了每1 万人配备1 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比例。在新邵县、武冈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明确基本条件、明确职责任务、明确选聘程序和强化业务培训、强化工作监督、强化目标管理等方式,我们正在全市5000多个村(社区)陆续配备民政民生员队伍,以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民政民生托底服务网络。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对福利院、光荣院、救助站、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社区服务平台等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努力实现功能设置科学化、设备配备标准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在城乡低保、安置、优抚、养老、婚姻登记等等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服务机制。在民政对象、民政项目、民政资金等方面强化精细管理,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流程制度,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湖南民政网 :邵阳是湖南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发展标本,民政工作如何更好地肩负起托底线、补短板的重担?

   蒋志强 :邵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政托底任务繁重,我们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含农村五保户)、受灾人员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及社会力量参与为主体,以助残、助困、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价费减免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的社会救助网格化工作体系。当然在救助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救助对象精准度不够高、社会层面参与救助工作的力度不大、基层社会救助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落实乡镇基层主体责任。在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民政干部的责任心,明确乡镇干部在社会救助中的主体责任。在实施社会救助的过程中,按照“谁的责任范围谁负责、谁受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努力实现社会救助公开、公平、高效,最大程度提升群众对社会救助的满意度。

  二是加快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机制。重点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救急难制度、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特别要加快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努力实现救助对象认定“”、“”和及时。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按照《邵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在城乡低保受理、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城乡低保经办人员、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和村(居)委会成员、村(居)委会党组织负责人等不履职、不正确履职或履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对当事人实施通报批评、书面检查、诫免谈话、停职免职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或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湖南民政网 :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中,社区是关键一环。我们也注意到,邵阳市正在推进美好社区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立“以人为本、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管理体系。目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蒋志强 :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今年初,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在全市推进美好社区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美好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领导联点、部门帮扶”美好社区建设的通知》,市美好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邵阳市社区公共事务服务设施指导规范》和《邵阳市美好社区标准》。美好社区建设主要体现为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的社区组织、推行社区治理创新和强化居民自治等方面,提升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商业服务的满意率,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

  今年,全市将投入1亿元,首批建设50个美好社区,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等社区管理体系;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加若干个社区网格的“3+N”治理模式。街道将建好“一所一校四中心”,即派出所、学校、政务服务中心、卫生计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社区建好“一园一场七室”,即社区服务站(中心)、幼儿园、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党群活动室、警务室(调解室)、卫生计生健康服务室、社会工作室(志愿者工作站)、社区居民(党员)代表议事室、文体活动室和档案室等。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切实加强信息化支撑,建好后,将实现社区服务网格化、社区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品牌化的目标。

  6月份,我们还组织邵阳主流媒体推出了“美好社区行”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让记者走进社区,发现美好,报道先进;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体验文明、感受和谐,营造卫生、文明城市的和谐氛围。

  湖南民政网 :湖南民政网:好的政策关键在执行,我们知道邵阳市民政局这两年明确了末端责任主体,积极推进民政工作绩效评估,成效如何?

   蒋志强 :在民政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些政策法规、重点工作的执行必须一丝不苟,否则改革、转型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在全市民政系统开展绩效评估工作,通过量化考核,完善追责机制等办法,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找到末端责任主体,督促民政政策和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我们建立了动态考核监督机制,将考核内容全面细化,考核范围最大拓展,考核对象有效区分;按照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局办科室、局属单位、干部个人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考核,县市区以考核全面工作为主,乡镇(街道)以考核政策宣传执行、惠民资金落实等为主,局办科室以考核业务工作完成情况为主,局属单位以考核单位全面建设和业务工作为主,干部职工以考核履行岗位职责为主。

  同时加强了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排名靠前的单位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年度考核总分排倒数第一名的县市区民政局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连续二年年度考核总分排倒数第一名的县市区民政局,市民政局党委将建议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民政局主要领导做出调整。通过实施规范严格的绩效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全面提升了我市民政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