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新风“吹”入市民心中

27.10.2014  19:38

  “很不一样了,以前鞭炮响不停,搭灵堂,吹拉弹唱三五天吵个不停,现在去殡仪馆清净多了,也轻松多了。”国庆节期间,在深圳工作的陆璐回到家乡衡阳参加大伯父的葬礼。在殡仪馆吊唁,放电子炮,火化后骨灰暂时寄存在殡仪馆,等公墓修缮后再入葬……亲历殡葬新风的陆璐,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是衡阳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带来的变化。自今年1月1日起,衡阳全面推行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资源节约的新风尚,取缔城市居民区搭设灵堂等陋习旧俗,丧事活动一律在市殡仪馆进行。全市上下学习文明殡葬新风尚的热潮就此拉开。

  殡葬忌讳几乎是媒体约定俗称的“行规”,推行殡葬改革后,我市各大新闻媒体打破“行规”,大张旗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殡葬改革,共播发稿件近300篇。

  其中,《衡阳日报》、《衡阳晚报》设立殡改专栏、专版,解读政策、对比旧俗新风、倡导殡葬改革;各电视频道长期轮番报道殡改工作动态,并专门制作不同风格的殡改公益广告滚动播出,切实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电台有声、网络有迹。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也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全民活动,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挂横幅、宣传车、张贴标语等方式,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工作。全市编发32期《殡改简报》,发布《城区违规殡葬行为通报》12期,印发《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殡葬改革的通告》、《关于在殡葬公共服务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等万余份,发放公开信、宣传单、宣传册等十四万份。

  在各街道社区,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宣传车辆不定时巡逻,在城区广场、小区等设点接待市民咨询10000余人次,南华大学、衡阳师院、以及社会志愿者充当劝导员,主动走上街头宣传,成为雁城宣传殡改的一道风景线。

  历经近10个月的时间,衡阳殡葬改革也有了一定成效。乱搭灵堂、大肆燃放鞭炮、唱夜歌等陋俗大大减少。

  10月13日,市殡改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份“厚礼”——83岁的退休老人邹建华拄着拐杖来到市民政局,郑重地将一封《做一个移风易俗的合格市民建议信》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在信中,老人说“本人表示衷心拥护(殡改),并呼吁雁城市民:做一个移风易俗的合格市民……

  “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殡葬改革的最大成效,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褒奖。”工作人员欣慰的说道。

  鲜花、黄丝带、心愿卡……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我市推出的“祭祀新三件”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

  彭某在机关上班,清明祭祀时她就没有购买烟花爆竹,而是选择给逝去的亲人祭献鲜花。与此同时,她还发动朋友“给过世的亲人,送上一张小卡片,写上一两句心里话。这样既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践行了文明祭祀的新风。

  此外,在我市兴建的清明节网络祭祀平台上,部分网友通过网络祭祀,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今年清明节,市殡改办抓住时机,进行集中宣传,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宣传文明典型,搭建网祭和电话代祭平台,推用祭祀“新三件”(鲜花、黄丝带、心愿卡)和电子鞭炮等举措,大力推行安全、低碳、文明的祭祀方式。并且,推出系列服务措施,方便市民到殡仪馆祭拜。从4月4日至7日,我市提供专门祭祀的免费公交专线车,市民称赞“既低碳环保又减轻了交通压力。

  改革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丧葬旧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宣传,以形成长期性、常态化的氛围和机制。

  市殡改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坚持“四个纳入”,以强力推进殡改,即:突出组织领导,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推进;突出舆论引导,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来宣传;突出综合执法,将殡葬改革纳入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来完成;突出便民利民,将殡葬改革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实施;争取全面深入、彻底实行殡葬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