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东:《高考作文题应有青少年不宜》续谈

12.06.2016  20:34

  相关评论: 欧阳晓东谈高考作文:高考作文题应有青少年不宜

  端午凌晨,一位“闺蜜”同学,她(俩夫妻是恢复高考的头三级考生,由内地转入上海继续教书,对上海重视人才、原籍讲究关系尤有切身体会),从上海发来微信:

  “关于道德是非评判,高三学生也不是完全不能参与的。我见过(按:应是教过)一些上海高三学生的文章,视野开阔,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文化不同,结论不同。”并例举凯迪社区转载新浪教育“一位美国6岁男孩打电话举报爸爸开车闯红灯”一事。

  这是涉及两个极为深刻的问题:应试教育为了谁,中西文化哪不同。

  一、应试教育为了谁?应试教育,严格说是以升学率(升迁好学校率)的应试教育。自八十年代湖南汨罗率先提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二十余年仍挥之不去。

  易中天2010年初主持《经济观察报》年会暨文化论坛节目,问了教育学家杨东平一个八卦问题: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中国教育被诟病,到了民间,讥讽语言更为恶毒:“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学者和民间的“国足”“太监”之喻,折射出中国教育骨子里的被濡染与无自我。“钱学森之问”之根亦在此。中国升学率应试教育第一指标的清华、北大,至2015年世界排名也不过25和41。

  教育,这里是指国民教育,即从学前的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学历教育。为什么要设立学历,在于这是基础教育;为什么要设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在于保证学历教育的质量;为什么要保证学历教育质量,在于它关乎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基本素质。搞清这一点,就能搞清国民教育的本质在于整体提升国民素质。

  国民教育对象的偏移,是应试教育的第一大失误。国民,任何一个国度的民众智力结构总是橄榄形,中间大两头小。国民教育,从理论上说是

  遗弃每一位国民。老子所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这叫保持明白)”。因此,国民教育的学习和考试,必须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兼顾整个国民,这就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最大可能的提升,让努力学习的孩子能过关(基本教育关),让具有潜质的孩子被发掘,这包括学霸、学神。整个国民教育,包括普及教育后的大学教育,以及决定这个门槛的高考,都应该如此。

  国民教育,需要发见培养学霸学神,但也不能忘记渴望提高的孩子,更不能遗弃那些努力的孩子,乃至智障孩子。然而,我们的国民教育,恰恰在这个根本上始终没有解决好。以升迁好学校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实质是以培养学霸学神的方针沦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价值考量。我们的升学率应试教育,

  是这样的吗?

  国民教育内容的偏移,则是应试教育的第二大失误。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是知识点和知识论的传授和开掘,国民教育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和知识论的传授和开掘。知识点,好理解,即知识的要点,关节点。知识论,即知识方法,也就是掌握知识、拿捏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路径。显而易见,越往后,后者越为重要。中国古代国民教育的“小学”“大学”分层,是很有道理的:小学属于启蒙,即知识点教育,大学属于思想,即知识论教育。当然,方法论必然会打上统治集团的政治烙印,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道德有是非,是非有道德。这是一个常识,却往往被国民教育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是非,是国民教育应给予的基本认知,即属于知识点范畴。例如美丑、善恶、是非、真假,又如爱国、爱民、爱人、爱己。复杂的是非道德、道德是非,属于知识论范畴,是国民教育应训练的思维能力。例如:爱国爱民,是抽象的理念。但国与家在现实中是具体的。国以民为本,民因国而安,这是爱国的基石。国,或满目疮痍,或积瘴成疾,还值得爱吗?还应该爱吗?该怎样爱?这是复杂的道德是非和是非道德。又如美丑、善恶、是非、真假有交集有差池,该怎么认识与拿捏?

  二、中西文化哪不同?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异质,这就是思维习惯。终极言之,人类思维习惯,能上升未能逻辑的只有三种:西方黑白思维,中国黑白互变思维,古印度的黑白在于认知思维。从逻辑学而言,最简单通俗的说法,黑白逻辑即“是即是、非即非”;太极逻辑即“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因明逻辑即“是或非在于怎么看”。

  黑白逻辑最好懂,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太极逻辑有些麻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对中有错,错中有对。诸如父子关系,昼夜关系,学派关系,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明逻辑,更为玄乎,好在滥觞于古印度高级僧侣之中,中国禅宗有所传承,现代则多在“心灵鸡汤”中有所发扬。最经典的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A是自然表象的山水,B是功能认识的山水,C是心灵鸡汤的山水。

  因此,经典的西方人,对了就坚持,错了就改正。经典的中国人,则是对了也有错,错了也有对。经典的佛门人,或大道隐于市之人,则不屑于直接追究对错,换个角度看就是。

  中国人,大多不善于逻辑思维、理性思考,而擅长形象思维及举例思考。不妨举例:美国马塞诸塞州(麻省)六岁男孩罗伯特,乘父亲车去洗车闯了红灯,便打电话报警。911报警台让他父亲接电话;父亲道歉并确认二人平安。接线人说:“每天我们都会接到数不清的报警电话,大多数的人都急需援助,有人是误拨,而像罗伯特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是一个经典案例,因为在美国很平常,在中国可能会很复杂。

  在美国,这都说明了什么?1.国民的法纪意识很强,连六岁小孩也深知基本法规;2.孩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懂得求助911报警台;3.警察的民本意识很强,交规的目的是让人平安;4.真假是非观念很强,是啥就是啥,不矫枉基本事实。

  在中国,这类事件能推测出什么?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取决于哪个当事人。不妨看看网络段子《树上10只鸟》:

  老师想考某学生智商是非正常,便问:“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或别的无声的枪吗?”“不是。”

  “枪声有多大?”“80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是。”

  “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没有。”

  “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没有花,就十只。”

  “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三只,或更多?”“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老师当场晕倒!

  中国人,承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生活在中国的现实环境就必须认知并应对这种传承。中国这种思维,最大的祸根则是死要面子,死不认错;而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理由充足。故中苏论战,“九评”未发就让苏共告饶。

  三、孩子该怎么教?我们的国民教育,应该让孩子认清基本的是非和道德,还应学会从法理善政高度拿捏是非道德、道德是非的度,从而不陷入审度裁量困局,至于学生考试,更不能陷入是非乃至道德判断的纠结及其裁量。

  这不是一个1+1=2的算术题,1+1=2是公理,公理不可究其理。这也不是用非要用数学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或二元一次方程题乃至查表或借助计算器轻易得知的数学奥赛题,如此奥赛题知道方法即可,作为素质教育则是脑残。当然有兴趣爱好而作为专门家,是另外一回事。

  现实,无时不存在是非道德、道德是非的审度和裁量问题,世界也不乏经典案例。例如“拉古迪亚礼帽”。1935年纽约法庭审理盗窃面包的老太太,陪审团判决10美元罚金或10天拘役,市长拉古迪亚脱下礼帽,要求每个人交罚金:“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这是复杂的道德是非,它彰显了人性的良知和德政的操守。

  布魯塞尔法院判抢劫无罪案,亦为经典。上世纪80年代,比利时一女子夜半坠落受伤,一男子路过实施洗劫,又不忍心而报警。长达四周法庭辩论后,法庭宣判男子无罪释放。从法律而言,不应该为了善行而赦免罪恶;但从社会风气而言,“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中国是亲情社会,亲亲老老,始终是传统美德。但是,亲人不贤,老人不贤,还应该亲,还应当敬吗?这是复杂的道德是非。例如《论语》载: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学者为尊者讳,将“隐”训为“檃”,即矫形之器,而取矫正之意;将“女”训为“汝”,即你。

  后者,即是非道德,说女子难养就不道德吗?女人是感情动物,希望以娇嗔守住那份感情,对于更理性的男人来说,类同于不懂事的小孩皆为难伺候,并无大不可。前者,即道德是非,更为复杂。两千年而下,封建家国文化是这样走过来的,故无人质疑;今天昌明法治,孔圣人岂不成反动,就因为是父子关系就应该向法庭隐瞒过错吗?这是今天浮躁文化的反映,是浅薄学者的学术幼稚,即不能从更高层面看复杂的是非、道德之裁量问题。孔子是出于维护人间“直道”,即不让社会盛行丧失人性的告密之风。美国法律甚至允许当事人保持沉默,即不自证其罪,是维护人性爱己的那一小片天地。因为面对国家机器,个人永远是弱者,法理保护弱者就要求强者反举证。这就是善德法律。

  我们的国民教育,从学前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包括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始终只规定和灌输是非美丑善恶真假“是什么”,甚至只有应该“是什么”,很少甚至从来不解读“为什么”,更不涉及这个为什么“是为什么”,这终极的为什么就是对道德、是非终极审度和裁量的思维方法和理性原则。

  看图说话,立足中国文化及其思维定势,就像《树上10只鸟,打中死一只还剩几只》一样,可有无边界无穷尽以至无尺度无原则的发挥,也就是说,你的心有多大,灵感有多玄,就有多大的天地,多玄的解读。只要没有离开图片上的元素所能联想的信息,严格说都没有错,但阅卷老师会这样评判吗?阅卷老师是根据所谓标准答案——根本不懂中国传统思维的出题老师给出的自我成见,结合自己生活积淀的自我成见,在十几秒钟内给出评判,这就是这几十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卷。近年来网络上各种搞怪的“零分作文”,不过是以其道还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