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模式:顺应社区党建新常态的“津市实践”

02.04.2015  19:55

——津市市社区党建对接发展新常态的治理之变

  面对“小社区”管“大社会”的社区党建发展新常态,津市市委注重在运筹层面当好谋划者、在创新层面当好推动者、在思想层面当好引领者,通过探索社区党建“三化布局、三式服务、三建保障”为核心内容的“3+3”治理模式之变,确保了党建工作在改革攻坚中有发展、在服务大局中有进步、在锻造队伍中有提升。

   一、变“”为“”,搞好统领融合,运筹党建“三化”新布局

  按照“大党建”的创新思路,推倒以往形成的社区“小党建”藩篱,通过构建“三化”大融合的新格局,使“小社区”管“大社会”有了“大底气”。

  1、抓层级融合,推动党建运行“基层化”。主要是推动了“三个下沉”,即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下沉社区联点,政绩考核看党建引领是否有起色;发展重点下沉社区建设,检验标准看党建服务是否有成效;保障民生下沉社区覆盖,考核验收看党建惠民是否有提升。过去一年来,全市4个街道党工委的28名班子成员全部下到社区联点,统领各项事务,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同时,将238项城建开发、创建拆迁、棚改建设项目全部落脚社区,有效促进了小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另外,通过党建惠民,去年共为群众提供低保救助20235户、大病医疗救助2289人,安置就业5321人,住房保障4697户,廉租补贴6317户,使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

  2、抓干群融合,促进党建服务“群众化”。为了拉近干部服务群众的距离,通过干部组团下放、工作包联推进、实践定岗履责,明确街道1名班子成员领衔3名干部,开展驻社区组团服务。同时,严格干部“双制双岗双责”,即每一名下放干部同时具有街道干部、社区干部双重身份,定有街道站所、社区服务两个工作岗位,负有街道管理、社区服务的双重任务职责。 目前,全市街道158名干部全部下放到23社区,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岗挂牌服务、联网格到户服务,构建起了社区15分钟服务圈,把各项便民服务及时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3、抓内外融合,拉动党建发展“社会化”。主要探索了四种途径,促进了社区党建社会化。一是上联。通过联系在社区办点的市级领导和组团服务的后盾单位,带动党建“平面化”发展。二是下放。就是将街道机关党员全部下放社区管理,带动机关党建“基层化”转型。三是外引。通过引进驻街道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互帮,拉动部门党建“社区化”发展。四是内挂。就是动员单位在职党员挂靠所住社区,促进在职党员“志愿化”服务。目前,共有18名市级领导、138个后盾单位、241个驻街单位、5280名在职党员参与到社区党建的实践中来,初步形成了社区党建“社会化”的发展雏形。

   二、变“”为“”,抓好创新实践,构建“三式”服务新体系

  为了扭住社区党建游离建设发展之外的传统惯性,市委着力作了“党建融入发展”这篇大文章,通过服务“三式”创新实践,彻底改变了过去社区党建行走边缘的被动状态,达到了由“”到“”的根本转变。

  1、党建“追靠式”发展。主要针对社区党建“静默”状态,按照把支部建到建设工地的思路,通过在东城开发、棚户改造、两城创建等工地建立25个临时党支部,使党建由幕后走向了前台、党员由边缘观望走向了建设主战场。如在汪家桥街道东城开发征迁中,面对进度工期紧、拆迁任务重的困境,临时党支部带动党员干部发挥白+黑、5+2的精神,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10号地块126户房屋的平稳拆迁,为东城大面积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

  2、干部“项目式”履责。为了一改街道干部在机关坐等服务的陋习,将完美社区重点建设分为若干个子项目,组成党工委成员领衔、街道干部参与、社区干部配合的项目履责团队,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套措施、一抓到底服务。通过干部由“”到“”的服务变革,先后完成了26个完美社区平台建设,所有社区均建有300平方米以上办公服务用房,统一达到“一站一园一场五室”规范化建设标准,基本实现了办事大厅化、办公电脑化、居务信息化、活动阵地化、教育电教化、服务系列化,为“小社区”管“大社会”提供了现代化的有效平台。

  3、党员“捆绑式”服务。主要推行了街区党员“1+60”联户法,通过1名党员联60户群众,推动党员对群众拆迁、移居、解困、维稳等实行“捆绑式”服务。这种党员对群众由“”到“”的服务变革,使党员亮明了身份,群众找到了依靠。过去的一年,全市通过党员这种捆绑服务,先后融资1.75亿元启动了25个城市基础建设项目,投资3.6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8505套,新村社区三眼桥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全省棚改示范小区,还帮助困难拆违对象解决低保、就业、医疗等难事3000多件。

   三、变“”为“”,做大党建气场,营造保障“三建”新氛围

  为了把社区党建环境的气场做大,市委按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通过在意识形态抓“三建”保障,使社区党建氛围由“”变“”,较好转换成了促进发展的正能量。

  1、营造思想建设的新氛围。主要是把深奥的党建思想转换成实用的思维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精神激励”的本土哲学。在工作上,创新了“顾大局,讲服从,不议论,重落实”的理念;在做事上,形成了“为民谋利,不争民利”的原则;在做人上,统一了“知怕距、懂规矩、讲良心”的标准;在服务上,凝聚了“马上办、办落实”的要求;在担当上,打造了“负重谋事,克难干事,敢于成事”的精神,直接激活了干部“兴奋点”,成为了思想保障的新常态。正是凭着这种新常态,广大社区党员在城建万亩征地、控违千处拆违、创建百点攻坚中,取得了让上级认可、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

  2、营造理论建设的新氛围。在社区党建中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津市主要在社区书记管理上摸索出了“三论”。一是用“牛桩论”管理支部书记。就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桩基”,用机制这根“”牵住支部书记,激发他们拉动社区党建的“大磨”。二是用“猪猴论”培养支部书记。要求支部书记要有猪的忠诚,但不可懒惰;要有猴的朝气,但不可毛躁。要学会用智慧和胆识开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三是用“面孔论”塑造支部书记。要求社区支部书记服务群众始终一副“热面孔”,面对歪风邪气保持一副“冷面孔”,用自身形象引领社区党建。按照这“三论”,先后推出了“四荐一会”选人、“一岗双责”管人、“双述四评”考人、“优胜劣汰”用人等一系列管理机制,有效激活了社区书记的工作潜能。

  3、营造舆论导向的新氛围。为了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区党建,主要是打造了“三个气场”。一是打造“舆论气场”。各街道坚持一年召开一次群众代表大会,党工委班子成员逐一向群众述职;一季度召开一次干部形象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把群众请上来,基本做到了工作向群众报告,决策让群众知晓,建设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惠民让群众共享,提升了社区党建的凝聚力。二是打造“导向气场”。通过持之以恒在群众中倡导以“勤劳致富”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以“自食其力”为荣,以“无理取闹”为耻;以“依法谋利”为荣,以“漫天要价”为耻等三种风尚,用党风带动了民风的好转。三是打造“形象气场”。要求全市街道社区的所有党员都佩戴“党徽”胸牌,并通过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活动,深化了党员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争先意识。(津市市民政局 张明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