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徽闪耀铜鼓峪

30.06.2016  00:08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精准扶贫石门县铜鼓峪村侧记

  湘检网讯(通讯员 王渊渊 张云华)从石门县城出发,一路向北,再沿皂市水库北线公路行驶50多公里,即进入了一个狭长的山峪。这,便是过去被人称为穷得“屙屎不生蛆”的石门县磨市镇铜鼓峪。

  2015年年初,铜鼓峪村和全村村民终于赶上了一个改变贫穷面貌的机遇,村上被省人民检察院确定为了驻点帮扶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进村,就在全院上下的支持下,把汗水和爱心撒在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随着检徽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闪耀,铜鼓峪村的村民已明显感到,他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想精准扶贫,就要挑最贫穷的地方去帮扶

  2015年年初,省人民检察院接省扶贫办通知,要求到石门县对口扶贫一个村。院党组随即派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胡黎明赴石门和石门县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一道考察和挑选扶贫对象。

  按照县里提供的贫困村的情况,考察组一共考察了三个村,其中有两个村目前较穷,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而唯独铜鼓峪村不仅没有任何潜力,而且基础极差,要啥没啥,用石门土话讲,简直就是“穷巴了垫子”。为了如实带回情况,供领导决策,考察人员在这三个村呆了整整一周。

  考察情况带回省院后,院党组随即召开了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在讨论确定扶贫点的问题上,大家格外慎重。听了考察情况介绍,如果在具有潜力的两个村中“二选一”进行帮扶,显然更容易短期见到成效,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难度。而帮扶铜鼓峪这样不仅基础差、没潜力,村民思想落后,而且短期脱贫的可能性小,还存在三年期满完不成任务的风险,此前多支扶贫工作队先后进驻该村后均无功而返,就是前车之鉴。

  会场的气氛非常凝重。院党组所有成员都认真地听着、记着、思考着。

  一直紧锁眉头的游劝荣检察长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开了腔。他说:“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方略。精准扶贫,就是说,扶贫工作重点不是搞锦上添花,而是需雪中送碳,扶贫的重点就是要对准那些真正急需帮扶的村和人。这才是我们研究和确定的选项。因此,我认为,精准扶贫,就要挑最贫穷、最难的地方去干!

  游劝荣检察长此言一出,会场上马上发生了共鸣,与会人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十分热烈。经过认真讨论,院党组确立了“挑最贫穷的地方去干;派综合素质好的干部驻村;将扶贫点当第二故乡来建设”这样三句话的扶贫工作方向。最终,他们在考察过的三个穷村中选择了铜鼓峪村。

   想吹糠见米,就要有好的产业来保增收

  现年46岁的陈风华,是2011年2月从新疆某部师政治部副主任职位转业到省检察院政治部干部教育处工作的。正当盛年、德才兼备的他回到家乡后仍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听说要人到山区扶贫,军人的血性促使他果断提出申请,并如愿以偿。

  然而,满腔热情的陈风华与工作队员黎浩一到铜鼓峪就被泼了一瓢冷水。工作队进村后,村民丝毫没表现出其他村那样的兴奋和热情。经过了解,原来,该村曾几次进驻过扶贫队员,在发展经济的路上连续遭受5次失败,他们对依靠扶贫工作队脱贫已心灰意冷。工作经验丰富的陈风华决定从深入调查研究和排除村民、尤其是村支两委的思想障碍入手。

  艰难起步的那段时间,陈风华与扶贫队员跋山涉水于全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为了吸取过去工作队的教训,找到真正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工作队先后与村干部到本县5个乡和外地3个乡考察养殖、种植等产业,并直接通过省检察院向省林业科学院讨教问计。

  铜鼓峪村山地占村总面积的86﹪,过去盛产桐油,但随着油漆技术的快速发展,桐油已没了销路,此路不通。村里从1995年开始种植板栗,但树长大了,却没一棵树结果。柑橘是石门本土产业,村民万般无奈选择种植柑橘,但刚出现丰收景象,就遇全县大果实蝇泛滥,为了保住全县的柑橘产业,县里忍痛把铜鼓峪村的橘树全部作隔离带砍了。不过村民们还是没有灰心,又改栽柚子,不料结出的果又酸又苦。至此全村百姓彻底失望。当了解到这些酸楚,省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理解了老百姓的冷淡,同时更激发了工作队为该村探寻脱贫之路的决心。

  去年9月,在扶贫队多次上门求教的感动下,省林科院院长李昌珠亲自带领3名从事板栗研究的博士,来到铜鼓峪实地探究板栗树十多年不结果的原因,并分析了该地土壤,然后提出了“改良换头”方案。

  听说继续在板栗上做文章,村民不相信省检察院扶贫工作队能让这些“铁树”结出果来,于是坚决反对。林业部门也站了出来,说这些树是当年以退耕还林项目名义种植的,任何人都不能动,连“高位换头”都不准。

  面对各种阻力,驻村工作队长陈风华和扶贫队员想得很多,但扶贫信心始终没有动摇。担心“改良换头”方案失败,他们促成省林科院与村上签订了包含免费嫁接、免费培训、失败包赔等内容的协议,同时通过省院领导通融了林业部门。他们的苦口婆心和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村民,于是,一部分村民参与其中试着干了起来。

  如今,第一批“高位换头”的530亩板栗树全部长势良好,栽种了十多年的树终于第一次开出了板栗花蕾,村民的心也随之如同这花一般。80岁的老党员覃正伦惭愧地说:“当初我坚决反对工作队继续搞板栗,还说了很多风凉话,真不好意思。昨天我算了一笔账,过去守住3亩山地,一年忙上头还倒亏,现在保守估计,三亩板栗到盛产期一年可尽收万把块钱!”县酒厂退休回家居住的袁金阶眼见开了花的板栗树满山遍野,也感慨地说:“这板栗覆盖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再过两年,大家就可以坐在树下捡钱,这真要感谢省检察院扶贫工作队给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初,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卢乐云来到铜鼓峪村,现场看了“吹糠见米”的扶贫成果,听了村支两委和村民的反映后说:“我们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干了不少工作、动了不少心思,产业发展还是选对了!

   想三年见效,就要把扶贫点当第二故乡建

  笔者到铜鼓峪采访的那天,正巧在村里一位贫困村民家遇上了省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吕赵龙。他是受院党组的委托,专程从长沙到村里来了解扶贫工作情况的。他介绍说,现在,整个院机关都已发自内心把铜鼓峪村当成了第二故乡来建设。

  铜鼓峪村辖28 个村民小组 331 户 1087人,其中,按国家标准建档的贫困户几乎占了全村农户的一半,是典型的经济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贫困村。为了实现该村三年脱贫的目标,除派出扶贫工作队常驻村里进行公益建设之外,省院机关实行了全员参与,要求从一把手到每一位干警,都要利用“一进二访”等机会进村,实行对口结对扶贫。去年7月23日游劝荣检察长到村里找村民听取对扶贫工作意见时,听说一位名叫曹锐的妇女很年轻就身患癌症,生活极其困难,就主动提出由他亲自帮扶。由于他的多方奔走,曹锐昂贵的医疗费很快有了着落,治疗得以基本保证。

  院纪检组长邹小俊对口帮扶的也是一个极贫家庭。“一进二访”时,他自己掏钱给这个农户买了一头猪仔,这个贫困户将猪养到腊月后卖了2000多块钱。这位农民说,这是他今生第一次见到这样多钱。去年以来,全院12名党组成员和31个内设机构的所有人员先后到铜鼓峪村进行了结对帮扶,全村贫困户直接受益,仅一年多时间,该村贫困户就由去年的78户209人减少到了31户70人。

  鉴于改良后的板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扶贫工作队计划到今年10月再完成500亩板栗树的“改良换头”。为了确保挂果后的板栗销售“清库”,根据工作队的建议,省院党组决定由院机关每位干警包销10棵树的板栗,作为销售的过渡措施,然后力争在该村就地建一大型冻库,再与石门县的湘佳农牧公司协作进行深加工,彻底解决该村板栗的销售问题,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工作队还帮助该村建了种植和养殖合作社,用合作社领着、逼着和教着村民种菜养禽,解决那些缺乏特长、致富能力差的农户脱贫问题。现在,这20多名过去被人称为懒汉或傻瓜的农户已开始脱贫。同时,在省检察院领导和工作队的积极推荐下,村里18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进到了省建六公司,月收入达到了6000元以上。扶贫工作队进村仅一年多,铜鼓峪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造了34户村民的危房,硬化了通组公路4.8公里,完成了全村山塘治理及沟渠和电网改造,建了安饮工程6处,村部建设即将竣工,近千亩板栗明年即可挂果。

  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应邀去长沙列席省检察院党组扶贫专题会后,给村民带回了更大喜讯:省检察院高度重视对铜鼓峪村的扶贫工作,并坚决把铜鼓峪当成第二故乡来建设。院党组计划在扶贫3年期满时,完成包括300亩国土开发、115户危房改造、村学校、卫生室和养老院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十大扶贫项目。在检徽的照耀下,铜鼓峪将快速脱贫,全村村民将昂首阔步跨入奔向小康的行列!


相关附件:
( 责编: 江世炎 杨纯       审核: 曹斌 )
常德审计: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规范运行
     下发15张审计调查表,全面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报送的23篇审计要情和专报全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制度18项,促进企业完善政策制度33项;揭示大量违纪违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2.审计厅
宁远县:三向发力抓整改 联农带农促增收
     永州市宁远县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