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 如梅,生命凌寒绽放——访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校长叶双秋

16.05.2016  14:16

梅溪湖本无梅。

2014年,周南梅溪湖中学建成,校长叶双秋移栽三百多株梅花于此。至此,梅溪湖与“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与“梅”紧密相连的还有叶双秋自己。建校伊始,叶双秋受命于斯,驻扎工地、亲自调度。从刚来时的两层建筑,到几个月后的正常开学,叶双秋至今想起,都直喊“压力山大”。

“有困难就去想办法解决。”叶双秋一路都这样走来。从在长郡教育集团工作时组建长郡芙蓉中学、创办长郡卫星远程教育和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到如今的周南梅溪湖中学,叶双秋的关键词便是“攻克”——攻克一个个难关。

正是在这一个个难关中,叶双秋凝练了诸多教育、学校管理的经验,更是明晰了一位教育人“育人”的教育理想。

“生命是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也要告诉我们的孩子,立志奋发,享受过程,才能绽放生命的精彩。”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的,教育如“周梅”(周南梅溪湖的梅),婷婷而立;生命如梅,凌寒而开。

一叶知秋。我们却在春的季节里,遇见了叶双秋,听他谈学校、谈教育、谈生命。 

 

【校长,以文化经营学校】

 


记者:有人说,要做有人文情怀的校长;有人说,校长应走专业型路线;有人说,校长应是管理型人才……对于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您如何看待?在周南梅溪湖中学,您又是一位怎样的校长呢?  

叶双秋: 我是认同“管理型”的。其实,说“管理”我觉得还不太准确。学校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如同市长经营一座小城市一样,仅仅做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营”。管理强调的是一个向内的制度上、组织上的分配与实施,经营则强调的是一个不仅向内、也要向外的协调实践。其实,教育部对于校长曾列出了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最后一条——调适学校外部环境,其实就是对做“经营型”校长的突出要求。经营学校比管理学校更难。“营”代表“营销”,也就是要想办法来让社会、外部认可这所学校,要把学校推销出去。而推销学校,并非仅是通过媒体等途径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办学途径让社会来认识、认可,比如说,家长的口碑。经营学校,实际上就是要让学校在家长、社会眼中、口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是一个正能量的代表。

其实,对一位校长来说,人文情怀型、专家型、管理型,这三者并非是割裂的。比如,对我们这种新学校来说,校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要整章建制、形成规范。而当我们学校走上正轨后,我们的“管理”就要开始走向一种文化上的经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形态。从人的管理到制度的管理,再到文化的经营,于此,学校的管理就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而当这些都逐步趋于完善,校长就要更多地对教师们进行一种专家型的引导。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人文情怀的渗透又是必不可少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侧重点的校长。以文化来经营学校,则是我一直所做的。  

记者:您将学校的管理分为人的管理、制度的管理、文化的经营三个阶段。那么,如今的周南梅溪湖中学应该处于哪一阶段?作为一名倡导以文化来经营学校的校长,周南梅溪湖中学的文化经营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叶双秋: 毋庸置疑的是,周南梅溪湖中学是一所新学校。人的引领、制度的建设、规范的形成,这是我们该紧锣密鼓完善的方面。但同时,我们也早已开始学校在文化方面的建设。之所以创校之时,我们就开始打造文化建设,就是想努力缩短我们学校从懵懂到成熟的这一时间段。文化的认同是一所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只有内化于心了,学校的发展才能迈上一个新的高度。周南梅溪湖中学依山而建,南面靠山,北面临湖,我们将“梅溪湖”阐释为“梅的品质、溪的情趣、湖的胸怀”。基于这样的理解并借助梅溪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学校创设了以“梅”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我一直认为,一所学校办学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办学?——这是办学的方向与性质;二是办怎样的学?——这是办学的目标与定位;三是怎样办学?——这是办学的思路与策略。而这三者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学校的办学理念问题。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果。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的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从内容上说,包括学校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上讲,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因此,办学定位很重要,因为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这便是“以文化来经营学校”下的思考。

那么,以“梅”文化为核心的周南梅溪湖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什么呢?那便是“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幸福的未来”。“梅具四德,花开五瓣”,“五瓣”分别寓意成功、幸福、健康、顺利、和谐。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取自于其中两个最为核心的寓意——成功和幸福。  

记者:“成功”和“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憧憬。放到教育上来说,放到每个孩子身上来说,“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幸福的未来”有何深层次的意义呢?

叶双秋: 在教育中,关于成功,我的理解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在这一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往成功、追求成功,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训练学生达到成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人的美好愿望。它是一种甜蜜、一种温暖、一种快乐。有人说:幸福是人生的一大主题。它是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理念。我觉得: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学校应始终让在此就读的孩子感到幸福,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应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人们去理解、去创造。我们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也是我们办学的终极目标。  

【“梅”文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记者:教育,我们始终应回归到育人的本位。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我们办学的核心问题。学校文化的打造,也理应紧紧围绕着“育什么样的人”这一中心。周南梅溪湖中学打造“梅”文化,体现了何种育人的目标呢?
 

叶双秋: 其实,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落实到我们的学校中,就是要以“德育”为根本。以德育人,以德树人,这是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更是我们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体现。放到我们学校来看,就是要充分挖掘我们的文化主题——“梅”的品质,让“梅”的精神渗透进每一位师生的心中,让周南梅溪湖中学的孩子都能打上“梅”文化的烙印。

不得不说,关于“梅”,可以挖掘的非常之多,其精神品质与教育、育人相结合的部分也异常丰富。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她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顽强意志的代表。其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概括了我们“龙的传人”的所有精神……在周南梅溪湖中学,“梅”的四个主要品质被我们凝练成为校训,即勤朴、诚善、谦雅、弘毅,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育人目标。譬如勤朴二字,是说励志在勤、守心在朴。“三九严寒何所惧,墙角凌寒独自开”,梅花蓄势待发,唯凌寒而独放,过程艰辛,是为“勤”。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个克勤克俭默默积累的过程,又哪会有清香绽放呢?梅花没有玫瑰的鲜艳,牡丹的华丽,但却朴实无华,存一身正气浩然在冬季悄悄开放。于此,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保持一颗朴实无华的心,于平凡中体现伟大。 

记者:“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千年来,国人对于梅花品质的赞扬融于各种文学作品中,润物细无声。在周南梅溪湖中学,“梅”品质融于德育、滋润孩子的品德修养,有何具体表现呢?

叶双秋: 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在中学日常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畏难”。于是,我们就会思考:当学生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于是,以“梅”文化为核心,我们挖掘梅花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让人立志奋发,激励学生像梅花一样在严寒中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记得在一次梅花节的课本剧比赛中,刚开始,学生展现的仅仅是校本课程“湖湘食文化”的一个研究内容——臭豆腐的来历。后来,学生想通过一些搞笑的环节抨击一些势利的人,达到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目的。但这又与梅花节的主题以及节日所蕴含的正能量不太相符。学生因为难度和困惑,一度有放弃的想法。经过引导,学生意识到更应该弘扬剧本中“陈生”落榜后不放弃、专注、不屈不挠且最终取得成功的精神。节目经初选获得不错评价,但最后总觉得还缺少了什么。经提醒,学生意识到这些精神恰好与我们倡导的梅花精神不谋而合。因此,经过反复磨合和排练,最后的主题及精华就成为:干任何事,必有挫折,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主动迎接风霜的考验,磨练自己,换得最终的成功和扑鼻香!最终,这个节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经历这次磨砺后,在感受成功和快乐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了梅花之精神,对于克服困难也更加有了自信。 

记者:有了“梅”文化的理念核心,如何将这一文化落到学校发展的实处,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叶双秋: 是的。学校有了核心文化,就有了深厚的底蕴。为了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梅”文化的熏陶,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实物载体,大量创设了学校的静态文化——“三楼二馆”,即听梅楼、赏梅楼、品梅楼、天工馆、天健馆。“三楼”寓意用耳“听梅”、用眼“赏梅”、用心“品梅”,三字皆含口,耳眼心口即为“聪”,这是对学生的希望:学习生活中用耳听、用眼赏、用心品,做一个聪慧的人。这些取名均有出处,如“听梅”源自古汉乐府的《梅花落》曲,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启诗“高堂细听《落》歌”,等等。

为了进一步实践和丰富“梅”文化这一核心,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以梅铸魂、同心筑梦”的梅花节,传播梅品文化。譬如,首届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叫“落雪听梅”;当代文学作家曹文轩来校讲座,学校取名为“傲雪品梅”;学生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学校取名为“邀雪赏梅”;学生课本剧比赛,取名“踏雪绘梅”……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活动,学校里便有了看不尽的梅态梅姿、吟不完的梅诗梅词、绘不完的梅骨梅品、歌不尽的梅魂梅韵。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实现对学校情感、价值、态度的引领。  

记者:以文化经营学校,须得吃透文化。“梅”文化的内容之丰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何于丰富中有条理地、准确地设置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也是一项不简单的工程,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对于周南梅溪湖中学接下来的发展,您有何想法和目标呢?

叶双秋: 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新学校的制度建设以及文化的定位,让我们欣喜的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刚刚,我介绍了学校的“梅”文化的空间和实物载体,这些其实都是文化中的显性文化,而如何将“梅”文化渗透进我们的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家长文化建设、书香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隐性文化。这其中也包括如何更加系统地、分年级地进行“梅”文化德育体系的建设、“梅”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等等。对一所学校来说,隐性文化才是真正让文化内化于心的载体。无论学校名字怎么变、学校领导怎么变,不变的东西就在这里,这样的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如今,我们每个学期都在推进“梅”文化的隐形渗透,一步一步。我相信,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梅”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会被我们更多地发现。那时,就不仅仅是“看梅花,在周南梅溪湖”了,而是“去周南梅溪湖,品味‘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