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桥头堡”——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三年工作综述

27.11.2014  14:24


     “未来三年,我们初步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500个,利用外资31.8亿美元,到位内资182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11月21日,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暨第三批重大项目启动仪式在郴州市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向曙光在会上这样描绘我市未来产业承接的宏伟蓝图。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让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距离东盟最近的永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开放崛起’理念,努力把湘南地区建设成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2012年2月,全省扩大开放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吹响了产业承接的集结号。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示范区建设作为科学赶超、开放崛起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强政策、上项目、筑平台、优环境,基本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的工作目标。



   谱写承接华章



  三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示范区品牌效应,加快产业承接步伐,积极对接央企名企,努力扩大与东盟经贸往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165个、年均递增14.5%;累计利用外资19亿美元、年均递增22%;累计到位内资1070亿元、年均递增60%。今年1至10月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79个,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到位内资4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5.1%。三年来,全市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项目占到总引进项目的30%,项目园区集中率达到 90%,集群型产业达到10余个,尤其是制鞋、轻纺、服饰等加工贸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正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制鞋、毛纺基地。目前,世界四大著名运动鞋品牌已全部汇聚永州,年产鞋量达到1.2亿双。三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共为全市提供了40%的GDP贡献率、50%的新增财政收入和80%的城镇新增就业。



  ——引进了五矿江华稀土产业园、达福鑫电子信息产业园、台湾高科技产业园、康都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



  ——全市已有35家企业与东盟建立贸易往来,100多种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到东盟投资企业达到15家。2013年全市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5544.9万美元、增长154.4%。



  ——全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增幅排全省第一。今年1至10月,全市进出口总额6.2亿美元、增长84.5%, 27家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业绩“破零”,14家实现“倍增”,进出口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



   搭建承接平台



  不断拓展的产业园区、拔地而起的标准厂房、生产繁忙的企业车间、川流不息的货运物流……全市12个国家和省级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及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工业园2个、省级工业集中区4个)一片繁荣景象。



  “项目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聚合、配套向园区加强。”随着永州经开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被确定为湖南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基地,我市全面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水平,全力打造承接高地。三年来,全市工业园区新开发面积60多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500多家。目前,永州经开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正待批复,祁阳经开区建成百亿园区。
如今,我市物流通关条件正在逐步改善。省政府设立了永州公路口岸,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永州办事处和长沙海关驻永州办事处相继成立,在永州办理通关、商检等业务更为便捷。永州无水港、湘南进出口食品(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可封关运行。



  如今,永州交通优势逐步凸显。公路、铁路、航运、海运,四大路径无缝对接,现代交通网络覆盖全市。湘桂、洛湛两条铁路和泉南、二广、厦蓉、道贺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湘桂高铁全线开通,永州迈入高铁时代,进入了长株潭两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深圳、昆明航线;湘江水运可出洞庭入长江抵上海。



  如今,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我市启动实施了中心城区三年提质扩容计划,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在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发起的“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永州被评为20个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优化承接环境



  为了放大示范区效应,提速产业承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设立专项资金、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土地供应、支持厂房建设、吸引战略投资、加大人才保障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划,予以大力支持,其中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达到1.5亿元。



  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我市紧紧围绕“审批提速、服务提质、行政提效”,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打捆收费、限时办结和园区封闭管理等制度,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三单”管理。今年10月,我市全面启动“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发出第一张“三证合一”证照。


来源:( 湖南省商务公众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