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武谈株洲获国务院稳增长表彰的启示

08.03.2016  21:36

  湖南新闻网株洲3月8日电    (通讯员 唐学伟)2015年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5.1亿元,增长9.5%,首次荣获国务院表彰“稳增长”先进单位。全国人大代表、南方航空集团董事长彭建武近日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看看株洲“稳增长”的“发力点”,就会知道株洲的发展靠的是质量、是科技、是战略新型产业。作为在株洲发展的大型国企的负责人,他切身地感受到株洲的探索有如下启示。  

  启示一:株洲已告别靠“黑大粗产业”发展的历史  

  彭建武介绍说,曾经,“重化工”是株洲工业的主体,“黑大粗”是株洲工业的标签。株洲的发展能否赶超实现、脆弱的生态能否得到更好的保护……一系列难题在考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智慧。然而,仅仅过了三年,株洲的发展格局就发生了质的变化。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值已过千亿,株洲市工业整体呈逐季回升势态。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6.8亿元,增长8.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1和0.4个百分点。 

  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其中,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增长8.5%,航空装备产业增长44.2%,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7%。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达到1003.7亿元,首破千亿大关,成为株洲首个、全省第5个过千亿的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跨上2000亿元新台阶。2015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3557个,增长13%,其中新开工项目3147个,增长16.5%;完成资产投资跨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2181.4亿元,增长18.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7和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启示二:早阵痛、早换档、早转型、早受益

  彭建武分析说,为什么在世界经济处于“严冬”时,老工业城市株洲经济却能呈现了“温暖”亮色,并成为湖南唯一受国务院表彰的城市呢?要弄楚这一点,不弄明白株洲老工业城市的背景不行。历史上株洲在湖南的地位,就如同东三省在中国的地位一样,曾经老工业的辉煌,在给其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如同现在的东三省一样,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与换档。株洲之所以能成功转型,得益于三年前就开始了“早阵痛、早转型”的战略。 

  株洲紧扣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个率先”总目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全力打好产业振兴、城镇扩容提质、县域崛起、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努力实现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园区提质、全民创业等“五个新突破”。近三年,全市关停企业200多家,影响产值200多亿元,转型升级阵痛加剧。面对结构调整阵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面上传统企业大量关停并转的巨大压力,株洲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抓产业、上项目,有效地避免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综合症。全市经济一直保持了高于全国、高于全省的良好增长态势,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崛起,新的增长点势头强劲。 

  “十二五”末,全市预计实现GDP2340亿元,人均GDP达到58647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1.7倍,年均增长11.2%、11.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2%。 

  启示三:深刻领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判断太重要

  彭建武说,株洲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位,加强经济运行研判调度,强化经济形势预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牢牢掌握经济主动权。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判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株洲谋划“转型升级”发展,有针对性地推出稳增长促发展“43条”,有效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2015年,株洲市高新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9%,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9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2.3%。

  彭建武说,南方公司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收入利润逐年上涨,运营质量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株洲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得益于有配套设施和产业、科技的支撑。  因此可以说,是否正确理解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判断,是否正确把握新常态的大趋势,是一个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 

  启示四:舍弃对GDP的“狂热追求”有舍才有得

  彭建武说,株洲三年前就开始舍弃了对GDP经济数字的“狂热”情绪。株洲“转型升级”发展的总战略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手,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以动力谷和东大门为两个增长极,以新兴产业拓空间,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曾经以黑大粗为主是株洲特色,如今已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株洲正在着力为城市增添绿色。城乡文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改革创新等现已成为株洲干部群众的行为自觉。  

  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株洲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车株机、株所、608所等龙头企业建设战略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研究。着力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结合、人才引进等领域探索新路子;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株洲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食品医药四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产值均增长10%以上。该市紧抓“互联网+”的战略机遇,以“智慧株洲”建设为抓手,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位居全国第五。炎陵县通过电商销售黄桃占比超过77%,带动桃农增收四成以上。 

  株洲设立了科技引导资金,实施“万名人才计划”,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发展。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成开园,投资100多亿元的职教城加快建设,打造产、学、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创业园区、创业街路(市场)、创业扶持网点160个,创新创业在株洲已现燎原之势。 

  有舍有得、有减有加,有退有进、有统有筹,是株洲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体现的是株洲具有主动适当新常态的勇气和智慧。株洲市委、市政府有这样一个共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又保增长,又调结构;又新建,又关停;又融资金,又防风险;又扩格局,又促和谐,就必须有舍有得,有统有筹。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矛盾的道路上迎难前行,从而实现株洲经济新的升级版。

  启示五:民生福祉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彭建武说,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需要有统筹全局的眼光。这个眼光就是,GDP的发展应该最大程度的关注民生福祉。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和小康建设的硬指标。 

  株洲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民利作为第一目标,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2015年,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万人,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城镇和农村低保月均保障20万人,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8万人,新增企业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4万人,新增医疗保险参保3.7万人(不含新农合)。株洲出台“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罗霄山片区规划内扶贫项目,着力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纯农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清零、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等三件实事,今年全市可实现5.16万人脱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成功争取“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地市州第一家湘雅附属医院项目落户株洲。 

  与之同时,株洲生态治理和保护不断加强。三年来,株洲关停了200家高污染企业,拆除黑烟囱115根,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461家,关停洗水企业37家。化工、冶炼等传统产业被加速淘汰,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2015年株洲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90多天,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启示六:转型换档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彭建武说,实现这样的变化,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绝不行。要知道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传统工业的聚集地,核心区面积15.15平方公里,聚集了五矿株冶、中盐株化等172家企业。几十年来,这个地方累计纳税480多亿元。这里的有色冶炼、基础化工曾是中国的骄傲,高峰时年产值有300亿元。 

  以清水塘为代表的株洲工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污染严重的顽疾。清水塘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四大重点之一。2004、2005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  

  为此,株洲大力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着力推进省政府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新城开发建设、产业培育发展的战略。三年来,该市共投入资金32.2亿,实施企业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居民搬迁项目26个,重点金属遗留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企业。到目前为止,该市已搬迁关停81家企业。株冶集团淘汰10万吨铅锭生产线,中盐株化、柳化桂成等一些大企业的绿色搬迁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与之同时,清水塘地区总产值由高峰时的400亿元降到现在约100亿元。砍掉百亿产值,还市民碧水蓝天;告别传统支柱产业,构建“五城四基地”新格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工业基地,正在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保的“两型”发展新路。 

  启示七:供给侧改革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彭建武说,株洲稳增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他们坚定走“有舍有得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见,转型升级谁动作快,谁就能赢得先机;反之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如今,中央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株洲的探索正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发展战略,早谋划、早动作。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阵痛、攻坚、转型,实现有质量的稳增长。2015年,株洲获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市。“中国制造2025”首批94个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湖南4个入围项目全部来自株洲。 

  株洲的实践充分地证明,现实的经济现状是:不是没有投资,而是投资与需要相背离;也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只要坚定地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脚踏实地地真抓实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