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建市60余年 缔造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
9月18日,南宁,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展位上展示出口马来西亚的城际动车模型。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编者按
株洲,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也是湖南的经济重镇。2013年以来,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株洲市委、市政府结合株洲的实际,在广泛调查、集中民智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总战略。两年多过去,成效显现。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前提下,株洲保持了一个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来势。从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动力之城”——转型升级新株洲》系列报道,讲述工业名城转型升级的故事,解读一个城市的蝶变样本。
2013年3月31日,贺安杰任株洲市委书记。5月16日,毛腾飞当选株洲市市长。这对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新搭档,将给株洲带来什么?
株洲是一座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的老工业城市,享有“工业重镇”的美誉,顶着种种的光环。而荣耀与辉煌属于过去,株洲在寻找新的支点,撬动未来。
今年1-9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株洲市的GDP增长9.2%,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这个成绩是怎么来的?这个成绩来自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转型升级”总战略。“把转型升级作为总战略,既是国际国内环境大势所趋,也是株洲的现实需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这样剖析。
形势逼人
2012年,株洲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第6位,第三产业发展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位;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和株洲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2012年人均GDP扩大到4.12倍;长沙经济总量近些年与株洲也越拉越大,从2000年的2.31倍,到2012年达3.64倍;县域经济上,原来醴陵基础优于浏阳,而这些年浏阳却已远远超过醴陵……
“为什么我们一再被超越,为什么别人越跑越快”,“左邻右舍”的强势崛起,触动每个株洲人的神经,也拷问着书记和市长。
怎么办?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倒逼株洲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从自身来看,株洲是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长期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强,老工业区的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走传统的发展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促发展。
株洲市委、市政府果断出台了“转型升级”的总战略。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升级就是“三量齐升”,做大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均量。在总战略指导下,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
加减乘除
总战略出来了,战术也就好定了。株洲用“加减乘除”来推动各项战役。
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自然在工业上。工业转型有加有减,既兴企业也灭企业。
勇做减法。经过60余年发展,株洲形成了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株洲主动放弃传统支柱产业中三个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 产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推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
多做加法。加快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并重点依托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力做乘法。把创新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
善做除法。一方面,把扶持的分子加大,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把约束的分母减少,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解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两个增长极
2013年9月27日,株洲高新区河西示范区,一个小小的项目开工仪式却引起省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项目就是株洲市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中国动力谷”。
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沉淀,“天上飞的、轨道上跑的、道路上行驶的”,其核心动力系统都是株洲生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让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集聚裂变,做大做强。”2013年,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 的战略目标。计划通过十年的创新发展,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一个动力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超强、引领国际动力产业发展的世界动力谷。
从面积上来说,1.1万平方公里的株洲市已难以承载株洲宏大的工业骨架和远大的理想,急需扩容提质,向东向南长大长高。而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湖南做了“一带一部”的区域战略定位,株洲市委、市政府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机遇:建设“湖南东大门”,打开“湖南东大门”,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蓝图上,动力谷和“湖南东大门”是株洲的两个增长极。动力谷是发展的新引擎,东大门是拓展的新天地,让株洲越跑越快,越飞越高!
数据
“三量齐升”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株洲“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从转型来看,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点、增长动力的转换: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在加速淘汰,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在迅速崛起。轨道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今年将成为株洲首个千亿产业。清水塘地区总产值由高峰的400亿元降到现在的100亿元。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每年都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超过了一半。这几年,县域经济每年也提升1个百分点,去年占全市GDP总额的近52%。
增长动力转化。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左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增长方式转变。天气良好率逐步上升,截至今年11月30日,株洲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67天,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在清水塘的治理中,近几年共关了多家企业。攸县的小煤窑、醴陵烟花也在关停。高污染、高排放转向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式。
从升级看,实现了“三量齐升”。一是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是往前移的,主要经济指标这几年在全省的排位都前进了1-3位,有的前进了5位。株洲不但没有出现“东北现象”,而且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市GDP、园区技工贸收入、存款余额均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贷款余额过1000亿元。二是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三是人均均量稳居全省第二,人均GDP即将迈进1万美元。
观察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建市60余年,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GDP由1.2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中国南车、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南方航空等重量级大型企业在株洲诞生。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2013年初夏,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株洲的土地上,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形势,感到了一份沉重。
新的市委书记、市长,这一对高学历组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将为株洲带来什么?
他们谋划了“转型升级”发展的总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手,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以动力谷和东大门为两个增长极,以新兴产业拓空间,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有减有加,有退有进,株洲确立了自己生长的方向。
株洲在改变。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也比别人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今年1-9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株洲市的GDP增长9.2%,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与经济高增长相对应,株洲空气、水等环境质量正逐年改善,空气质量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砍掉百亿产值,还市民碧水蓝天;告别传统支柱产业,构建“五城四基地”九大产业新格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工业基地,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保的“两型”发展新路。
一座城市以收放自如的智慧,在转身之间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跳跃。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市委书记贺安杰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新株洲。在他的心里,新株洲将这样来描述:综合实力更强,发展质量更高,创新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美,服务效能更快,人民生活更好。
市长毛腾飞说,动曾经的发展根基,去落后产能,谋新篇布新局,培育发展新动能,是一条艰难的路。瞄准一个方向,坚定地往前走,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路。株洲已经起步,我们有信心走向美好的明天。
■文/记者 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