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五个力”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28.12.2016  18:35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中医医院诊疗量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比例达43.39%;居民中医综合满意度达90.54%。主要做法是“五个力”:

牵好头,强化中医药发展合力。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注重借力医改并助力医改,明确市县政府必须办好一所中医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中保留中药饮片25%的加成利润,各县中医院住院病人新农合报销比例比县人民医院高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降低就医负担方面的优势作用,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重点发展中医药服务。三是强化工作保障。出台了《株洲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近两年,市县两级共投入6173.6万元,用于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筑好基,加大中医药体系引力。在城区,把省直中医院建设发展为市级中医医疗中心;把市中医伤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并将其改扩建项目列入“十三五”规划项目库;把设置标准统一的中医馆作为政府举办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的硬性配备。在基层,各县市区加快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在乡镇卫生院建成了71个标准中医馆,并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练好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创新服务管理,组织省直中医院和市中医伤科医院对口帮扶各县级中医医院及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攸县中医院创新建立“1+2”绩效管理机制,得到6省30余家县级医院的认可和借鉴。二是注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市卫生人才“135”工程中有中医学科带头人2名,中医药学科骨干培养对象14名;设置基层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遴选了21名中医继承人组成一对一师承对子;实施农村中医本科生订单定向招录计划,总计招录7名中医本科生,有2名毕业进入乡镇卫生院服务。三是注重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7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中医专科8个,专科建设水平位居省内前列,中医药在治疗中的参与率显著提升。四是注重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全市有3459 人次接受了适宜技术培训学习,能够提供 6 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65%上升到100%,乡镇卫生院由47%上升到67%,能够提供4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由75%上升到85.7%,村卫生室由67%上升到77.5%。

导好航,推进中医药创新动力。一是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覆盖全市,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大幅提升。二是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完成了辖区中药资源种类、分布、蕴藏量、栽培药材、民间传统医学知识等多项专题调查。目前,全市有重点药材75种,种质资源46份,重点品种29种。三是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内容,在中医药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201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量分别增长了107%、94.5%。

打好桩,深挖中医药升级潜力。一是扶强龙头。通过政策支持做强做大了“千金药业”等一批优秀的中药企业。近几年,政府给予政策红利超过20项,税务减免额超过500万元,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二是做优园区。先后有栗雨工业园中医药健康产业、炎陵茶陵县域中药材种植区等7家产业园区建成投产。三是抓好基地。结合扶贫攻坚要求,加强了对中医材种植引导和扶持。目前,全市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在炎陵县、茶陵县等建有金银花、杜仲、厚朴、罗汉果、红豆杉等药材种植基地约5.6万亩,年产值44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