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助力医改工作

24.02.2017  22:42

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医疗机构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学科实力的综合体现,代表该学科在医疗能力、技术水平、医疗质量等方面居于本地区医疗服务体系领先地位。对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水平,解决临床诊疗疑难问题,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助推医改工作向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组织市卫计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开展株洲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启动“2014-2016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技术服务的需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以及临床专科发展等实际情况,确定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等重大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设市卫计委,负责组织制定株洲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年度工作安排,组织项目的申报、评估、指导、管理、验收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2014年,市政府办印发《株洲市关于加强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株政办发〔2014〕13号),全面安排部署了我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明确专科建设目标:通过三年的创建活动,培育和造就一批“名医、名科、名院”,培养一支精湛、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医师专家团队,初步建成首批在全省有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医院,使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同时,按照“主动申请、公开遴选、公平竞争、专家评估”的原则,由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具体负责脑血管中心,肝胆胰中心,心脏中心、肿瘤专科、妇产专科五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实施。力争市外转诊率逐年下降,能向全市民众提供代表省内领先水平的疑难病诊疗技术和专科医疗设备,并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切实解决群众“看得好病”的问题,基本实现本地患者不需市外转诊。

三是建立配套机制,统筹推进落实。为确保专科建设保障有力,配合到位,统筹推进,加大了机制建设。建立财政资金投入配套机制。将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对象,设立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三年来,市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  各重点专科所在医院配套资金7766万元,切实保障了各重点专科人才、科研、技术、设备建设所需资金。同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建立人才管理激励机制。结合株洲市卫生人才“135”工程,大力加强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专科优势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点专科和诞生高水平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的重点专科,及有特殊贡献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完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作用。建立管理评价机制。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建了专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参与专科建设决策咨询、考核评估与业务指导。对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将专科建设情况纳入对医院工作目标考核,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学科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学科取消其资格。

经过三年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全市医技水平和交流平台显著提高,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签订了合作子协议。舒畅(国内外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教授工作室、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先后落座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挂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指导医院”,市二医院与湖南省肿瘤医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医学人才素质和结构日趋完善,各项目建设单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共选派400余人次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班、培训,通过选派进修、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医务人员及时掌握了国内外各专科的前沿知识与技术,引进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0余名,博士后1名,进高学历人才5名(硕士研究生),专科人才(副主任医生3名),培养在读研究生4名;各专科诊治能力大幅提升,专科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均呈现“三增一降”的发展态势(即中心门诊人次、手术台次、住院人次都有增长,市外转诊率下降)。这些不仅让株洲的患者看病不用去远方,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了医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