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发现李鸿章题词墓碑 墓主为湘军名将之母

21.03.2016  12:16


李鸿章题词墓碑。(谭浩瀚摄)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株洲日报报道,株洲发现了李鸿章题词的墓碑。墓主是湘军名将郭松林之母,这一发现,让众人惊讶又疑惑。

  郭松林是谁,他跟李鸿章是何交情?晚清重臣又为何要给他远在株洲的母亲撰文立碑?

   墓碑误做牛栏门

  湘军名将郭松林的老家,就在天元区雷打石镇脉湾村(原属湘潭市)。两周前,株洲民间收藏爱好者罗先生在此走访时,无意中在一片杂草地中发现了这块墓碑。

  记者在现场看到,碑高约1.51米,宽约0.46米,左右厚度不一,且极为沉重,“需要吊车才能移动”。碑身上方跟中部各有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洞。“这块碑以前被当做牛栏门,两个洞是用来插栏杆的。”罗先生说。

  尽管有破损,但总体仍保存较完好,碑文内容仍清晰可见,且字体优美。上书挽联一副:教子以报国忠忱百战威声光竹帛,赡族有义田遗意九重赐翰在蘐庭。落款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通家侍生李鸿章拜题。

  记者查阅《郭家家谱》发现,郭松林之母罗泽潢诰封太夫人,累封一品太夫人,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逝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

  罗先生说,据当地老人回忆,很久以前郭松林母亲罗氏墓前有三块碑。“如果所言属实,那么李鸿章所题这块可能是副碑。”株洲市文物局局长席道合介绍,副碑一般分立主碑两侧,内容或为墓主身份功绩介绍,或为旌表颂扬之词。

  前来拓片的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彭水明认为,此碑材质为密度高、重量大的汉白玉,而一般湖南本土名人碑刻多取材质地较轻的湖南祁阳白石,“极有可能是在北方制好运过来的。

  “这是高规格的政治人物对地方的题字。”席道合认为,李鸿章通过对郭松林母亲的赞扬,表达了对郭松林军功的认可,“这对研究株洲本地历史文物、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儿子战功赫赫母亲义名远扬

  记者查阅《清史稿》发现,咸丰六年(1856年),郭松林加入曾国荃军,曾在江西吉安率湘军大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后随曾国荃围攻天京,以凶悍著名。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组建淮军,郭松林只身赴沪投效,统带“松字营”。随后在安平、茌平、沙河等多地大败捻军,其弟郭芳鉁在此过程中战死。平捻后郭松林授湖北提督,调直隶。光绪六年(1880年)死于任上。

  记者在李鸿章的《朋僚函稿》中,发现一段李鸿章向曾国荃借调郭松林的复函:“郭松林来沪,正值紧急之际,鸿章稔知其打仗奋勇,因调沪中旧营,令其选练五百人,求公赏借,勿苛责之,鸿章当时时箴砭其过。

  郭松林战功赫赫,其母罗氏也以仁义闻名乡里。

  《郭嵩焘诗文集》中也有文记载罗氏。湘军创始人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写道:罗氏贤明知礼法,丈夫去世后,她完成丈夫遗志,置田纳资设立接济宗族内贫困者的“郭家义庄”,让儿子,弟媳将全部家产交付郭氏宗族,作为家族公产。

  同时,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罗氏积极鼓励儿子从政从军。史料记载,其三子体弱多病且战伤累累,养伤在家时她非常怜惜,但儿子接到领军出兵的诏书后,她却敦促其火速赴任。

  郭嵩焘文中记载,郭松林履职湖北提督时,不时回家探望母亲,罗氏就告诫说:我妇人,犹知古义在公忘私,今后无以我为念。

  彭水明说,对罗氏的品行也许李鸿章素有耳闻。

  目前,关于该碑的研究正在进一步进行中。席道合表示,希望能将其收入国家级文物保护机构保存。(株洲日报记者吴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