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一名残疾人做义工几十年 称受雷锋精神影响
做义工几十年,易海明获得过许多的荣誉证书
易海明用这辆车帮助过很多人
易海明:残疾身躯里的高尚人生
偶尔做一两次好事的人很多很多,长期坚持做好事的人很少很少,身体残疾还能常年做好事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易海明就是这样一根凤毛。
在长达几个小时的采访中,“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是记者最想知道的答案。易海明一直说不上所以然,在被记者逼急了后,他说,能坚持这么久,就是受雷锋精神的影响。“不过我这么说,你肯定不信。”察觉到记者的疑惑,他又笑着说道。
但采访完毕后,记者的疑虑渐渐被打消了。许多能坚持不懈的事,或许就是没有因为没有太多的理由,才能最纯粹地走下去。
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我们是受雷锋精神影响最深的一代。”说这句话时,易海明正给记者倒上了他最喜欢喝的茶。在这个雷锋逐渐被淡忘的年代里,易海明的一句话差点让记者手中的茶杯摔落。
在雷锋逝世的上世纪60年代,易海明从长沙搬到株洲就读小学,“那时候学校、工厂都号召向雷锋学习,雷锋是全民偶像。”
他班里的同学为了完成日记,每天清晨拥挤到他的家里,争先恐后背他上学,然后再在日志里写上“今天我背易海明同学上学,做了好事心里很开心……”。
记者和他打趣说,你的同学比我们幸福多了,他们有了你就少了许多烦恼。在80后的童年记忆里,有无数次被《最难忘的事》折腾到疯狂,到最后还只能胡编乱造的深刻记忆。
40多年过去,小学同学曾经刻意做的好事,却让易海明铭记至今。“其实你不管别人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只要他帮助了你,你心里就会开心。”
更重要的是,能够每天和同学在一起,让易海明一直觉得和其他人没有不一样,没有被冷落孤独,让他的童年没有太多忧伤和阴影。
易海明在两岁多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二级肢残,双脚严重变形。当时医生甚至一度认定他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
但记者见到的易海明,走路虽然一瘸一拐,但跑起来却是飞快。
熟悉易海明的人都知道,为了远离轮椅、拐杖,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就如他的茶杯。
易海明用的茶杯,是记者见过最大的茶杯,杯子有小孩头一般大,往杯子里倒满茶水得有两斤。
易海明妻子说,他走路很费劲,比一般人要多用几倍的力气,因此水分蒸发特别快。喝了多少水都意味着他走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易海明遭遇不幸后,最着急的是他的父母,父亲害怕他人的孩子看不起儿子,凭着一份责任和义务,每天教小海明学走路。
幼年的易海明并不知道坚强和毅力为何物,但却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步,走一步摔倒一次,就一步一步地走,一次一次地摔。
终于在小学时,易海明蹒跚着踉踉跄跄开始了用双手撑着小凳子走,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着身子走不稳,别的孩子能跳能跑,他只能摇晃着用凳子稳住。又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小板凳改成了拐杖。
上初中时,父亲便不再允许他使用拐杖,上学的路上每走一段就摔倒,自己站起来又继续走,终于学会了用双脚站稳大地。
回想起自己的年轻时代,易海明说,那是自我救赎的过程,我要证明的是,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但几十年来,易海明依旧最害怕被人称为跛子。他夫人告诉记者,他这一辈子比大多数人都坚强,但是听见有人喊他跛子时,仍会偷偷落泪。
别人不能做的,我也能做
显然,易海明不是一个易于满足的人,他的后半辈子又在证明,别人不能做的,他也能做。
在株洲县渌口镇,有一只成立于2006年的残疾人爱心车队。这支车队全部由残疾人组成,在株洲县甚至株洲市区,风雨寒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这支车队的身影。
如今,已很少人记得残疾人爱心车队成立前的情景。
2006年以前,株洲县城有一批来自附近农村的残疾人,他们因身体原因选择自暴自弃,时常在街上“拿”东西、与人打架、闹事。
同为残疾人,易海明心里十分难受,他认为上天本就不公,如果自己还放弃的话,那就无药可救了。为此,他请了这些残疾人吃饭,并通过长期的言说,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成为了他们的“大哥”。
“大哥”易海明带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敬老院和贫困家庭中慰问。身为残疾人的易海明十分清楚,一个人选择自暴自弃,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同,价值得不到体现。当一个人发展到社会需要他时,就会乐观起来。
残疾人车队成立多年,他们平时开车拉客赚生活费用。开展爱心活动时,大家就集合一起出动,每月不间断到敬老院慰问,还开展爱心送考、举行各种捐助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虽然拉私活并不合法,但近年来当地政府一直默许了他们的存在,不得不说是一个人性化的做法。易海明说,这也是他当时成立残疾人爱心车队的初衷,不仅解决了残疾人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自己也过上了较好的日子。
2012年,易海明加入株洲县博爱义工联。同年12月,他和唐先华自费前往云南省彝良县地震灾区。对于有残疾的易海明来说,那里要翻山越岭,路不好走,还有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但他依旧坚持把救灾物资送到了灾区。
背救灾物资上山时,易海明不顾双脚残疾,扛的东西比正常人都多。当时云南山区天气只有几度,但是到目的地时,穿着单薄的易海明,衣服却被汗水湿透了。
2014年6月,易海明又第一个报名,同唐先华、戴利纯三人代表博爱义工联自费前往甘肃漳县海拔3900多米高的地震灾区。在漳县灾区时,易海明发现当地年轻人早早辍学,每天在家烤火,喝酒、抽烟贫穷度日。他花了几天时间,劝当地的人到外面的世界多走走,并给他们留下了电话号码,说到了株洲可以给他们帮忙找工作。
易海明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比我要幸运,不能因为愚昧无知而牺牲了大好年华。
一天做两三次义工 每周吃一次荤菜
如今,易海明已经有了二十多个义工群,每个群举办的义工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最多时一天要参加两三个活动,他的汽车在市内乡镇穿梭,日晒雨淋汽车油漆脱落,但他却连做个油漆的时间都抽不出。
作为义工里的兼职摄影师,他晚上回家时还要整理修饰照片,上传到各个网站。他告诉记者,他每天要忙到三四点才能睡觉,有时候还不敢睡,只因次日还要参加一个爱心活动。
其实,易海明家并不富裕。他和妻子都是下岗工人,没有拿到退休工资,还有母亲和岳母要照顾、赡养。
以前他开了一个照相馆贴补家用。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义工上,以至于照相馆长期处在半开半闭状态。随着手机拍照的流行,易海明索性把照相馆的门关了,依靠妻子做些简单的生意来维持家庭生活。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易海明对爱心活动一点不吝啬。夫妇俩为了省出钱来支付义行出车油费和购买捐物的费用,全家规定每星期才吃一次荤菜。但他的妻子毫无怨言,一直支持他的爱心事业。
目前,我市红十字登记有130多例人体器官捐赠者,易海明便是其中之一。易海明说,许多人做慈善都带着一定目的性,或为了作秀或为了锻炼,肯定坚持不久。我觉得做义工是纯粹的,不能抱着太多的想法和目的,才能把爱心事业坚持下去。
易海明仍记得,一位他帮助过手有残疾的老人,平常连拿筷子吃饭都困难,但为了感谢他对她的帮助,花几个月的工夫,一针一线缝了一双布鞋送给他。
“每次想到这,觉得这一辈子都值得了。”易海明说,每个人都有颗根深蒂固的感恩之心
(株洲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