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斯人已去 倩影犹存
原标题:杨开慧故居:斯人已去 倩影犹存
(杨开慧故居。)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去年十一,我们一家驱车前往长沙县杨开慧故居。不知何故,百度导航目的地是板仓村一户正在起屋的农户家,未等我们问询,一位和善的中年男子已经开口,这是板仓村,不是杨开慧故居,你们要往回走。
这次旅途,着实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不仅迷了路,还一路堵车,但这并未磨灭我们朝圣之心。
杨开慧故居,青山掩映,土墙瓦舍,和许许多多旧日富裕的湖南农家一样,房子前有一块大大的禾场和一个荷塘小溪,四周栽满樟、松、竹。一堵覆盖着小青瓦的黄泥砖墙,围成了一个三进的大大院落。
院门是灰黑色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横匾,上书毛体的“板仓”二字,两边对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印照出板仓杨氏家族的遗风和家世。
1901年初冬拂晓,一个女婴诞生在这里。父亲杨昌济望着长沙县板仓冲飘峰山顶的红霞说道:“就叫她开慧吧,号霞,字云锦。”
走进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长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柚子树,树上挂满尚未成熟的青皮柚,此外还有桂花村和女贞树。
(毛泽东在板仓住过的房间。)
毛泽东一生曾经三次到板仓,他就住在过堂屋南面的房间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只有三天。客堂的右侧前房是杨开慧的住房,摆着一张架子床、一张书桌和一个衣柜,正对着房门的墙上挂着一张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的合影。这是1924年在上海拍摄的,让人油然联想起那个年代艰苦岁月里短暂的天伦之乐。
过堂屋后面是一个小天井,穿过小天井,就是院子的正堂屋。正堂屋里安放着“天地君亲师”的神龛,是杨家祭祀和会见客人的地方。
在故居南侧三百米处的棉花坡上,是杨开慧墓。绕过一个汉白玉花圈,步上一条长长的麻石台阶,就来到了题名为“骄杨”的杨开慧塑像前,——这是学生时代的杨开慧,手执书卷,意气奋发地眺望东方。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杨开慧纪念馆内雕塑。)
直到杨开慧牺牲一个月后,毛泽东才从缴获的敌人报纸中惊闻噩耗,悲痛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后寄出银元,以开慧的3个儿子名义立碑。这种悲情一直延续至他晚年。1957年,毛泽东写下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并镌刻在墓后立着一座黑色的大理石碑上。
在杨开慧纪念馆,让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几页泛黄、破损的手稿。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从她卧室屋檐下及后墙砖缝中发现的。
手稿饱含了她对毛泽东的思念:“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细细的品味,这字里行间都藏着对毛泽东深深的思念。
杨开慧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着娇柔浪漫,有着温情脉脉,有着牵肠挂肚的种种情怀。这些文字语言质朴,纯然就是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独白。可就在她被捕之后,她却显示出了无比的坚强。酷刑之下没有低头,利诱之下没有动遥当被告知,只要她公开声明从此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让她恢复自由,她丝毫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但愿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我死后希望家人不作俗人之举。”
走进杨开慧故居,仿佛穿越旧日时光,走进了一段热血又温馨的历史。斯人已去,留下满满的思绪和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