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个村级助残基金观察:一年内160人获助

06.03.2015  14:21

  ▲3月2日,株洲市荷塘月色管委会夏家塅村,村民刘献英(左一)来到村部向工作人员咨询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的救助情况。

  ▲3月2日,夏家塅村高塘组,帅群艳和丈夫凌庭华以及79岁的婆婆都是残疾人。2014年骨折手术,她受基金资助。 记者 李健 摄

  核心提示

  2014年1月3日,湖南省第一个村级专项基金在株洲夏家塅村成立。这一笔笔来自省残联基金会、村庄、乡邻的钱,一年来,帮助了160人走出泥潭。应急、过渡、救助、兜底,一份立体的基金,温暖无形地填补了社会救助体系“缺项”。

  3月5日,“雷锋日”,正遇元宵,倒春寒。

  株洲荷塘月色管委会夏家塅村高塘组,冷雨淅沥,春意暗藏。

  43岁的帅群艳静坐在堂屋门前的轮椅上,依旧说着小年夜那天的热闹与开心。

  笑脸背后,让邻里宽慰的是,她不再总无端就挂念起残疾的丈夫、瘫痪的婆婆,以及自己的腿脚。

  改变命运的,是一份村里的基金。伴随命运改变的,还有人心与民风。

  它是湖南省第一个村级助残专项基金,于去年1月3日设立,就在夏家塅村。

  这笔钱,来自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也来自村庄和乡邻。

  ■记者 张文杰

  【助力者】

  经济不错的村,无法安坐的乡邻

  他们强忍着痛苦过活,但眼皮子底下的痛苦让乡邻们无法安坐。

  村里每次开党员会,都会给他们捐款。“小范围捐款,大家面子上抹不开。”村里爱心人士、基金管委会成员周杰辉回忆,年底,村干部把工资捐了出来,有的家境不好的老党员却难以捐出手。

  支书周志光认为,村干部工资不多,一直做贡献,不能每次都苦了他们。

  以前常给残疾人上养殖培训课,周志光懂得他们生活的不容易。“当支书后,常有村民因救助名额、钱的多少来吵而头疼。”周志光说,一直想有个好平台,增加捐赠者、受益者的面。

  此时,2013年夏家塅村成为省残联一帮一的定点村,不少残疾人受益颇多,赞誉连连。

  扶贫工程是一年一帮,残疾人的子女读书、看病就业、康复问题等实际困难是长期的。 省残联、基金会一直思考,残联走后,帮扶工作如何持续?

  后来,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调研发现,夏家塅村经济不错,人均年收入1.5万元。

  他们找到周志光,建议在村里建立专项助残基金,搭建一个长期平台,并表示能拉来单位,赞助基金10万元。

  2013年7月,周志光找到办企业、有爱心的村民十几人,交心而谈,不少人当场认捐。“统计下来有十多万,心里有底了。

  去年1月3日,夏家塅村助残专项基金挂牌成立,首笔基金二十多万,由村干部、残疾人代表、捐款人等组成的管委会也正式成立。周志光任管委会主任。

  【清贫者】

  回不了家的人,活不下去的人

  帅群艳家里苦,三个残疾人,清贫。

  她双脚有疾,只能慢走,家务多由她操持;52岁的丈夫凌庭华自幼双耳失聪,嘴脸病斜,只能吃软东西;2012年,婆婆中风,偏瘫痴呆。

  一家人借住在弟弟家,门前坡下是自家破矮小屋,丈夫凌庭华在村周边打零工养家。“早出晚归,每年收入5000多元。”凌庭华说,15岁的孩子从小由外婆带大,帅群艳抱不起孩子。

  在省残联的帮助下,他养过牛猪。“养了十几年牛,帮人耕田,又累又赚不了钱,现在都没人租了。”凌庭华说,2013年底,养了三个月十几头猪,在她摔伤后没时间看管,不得不卖掉。

  同村木子组71岁的凌志鹏一家却连屋都不敢回,房漏窗破,难见烟火。

  “23年没有过过好日子,41岁的儿子凌勇(化名)在高考后,突发精神病。”凌志鹏抹着眼泪,儿子发病时,时哭时笑,把家里打得稀乱,还烧了被子。

  严重时,凌勇拿刀追过父亲,凌志鹏在猪栏里睡了两个月。“有回邻居家孩子路过,被凌勇看到,追过去就要打。”凌志鹏回忆,妻子冲过去扑倒小孩抱在怀里,任儿子的拳头落在背上。

  田土荒了,有家难回,在老弟、邻居家做饭,夫妻俩几欲寻短见。

  【突围者】 骨折的腿接好了,狂躁的人安静住进新家

  这一笔看似不多的钱,一年里让160个人走出泥潭。

  “10万元为专项基金本金,其余全部用于村里残疾人,遭遇突发、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生活陷入困境的村民。”周志光说。

  2014年1月,帅群艳摔伤、左腿两处骨折。“痛得厉害,带1000元住了院,却没钱手术。”帅群艳说,没几天,基金管委会成员来了。最后,手术花掉2万多,除去农合、民政、自己花的3000多元生活费等,剩下的都由基金资助了。

  凌勇也在2013年5月住院了,9月回家后再未狂躁,残联帮他家改造了危房。“我种小菜卖,每月能赚1000多,加上低保,扣掉药费,加上基金资助,生活能安稳了。”凌志鹏笑着。

  2014年底,村里两人出了交通事故,双方都没买保险,基金每人给了1000元慰问,调解好两人之间的矛盾。

  为恢复教师名誉,80多岁的凌松年曾是老上访户,去年老人去世。离世前,管委会成员多次上门,给予帮助,过世时还拿出5000元给其儿女,老人去时安详,家人对村子也心存感念。

  一年里,这份基金为7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诊疗和救助服务,为17名残疾人配上了辅助器具,帮助4户残疾人家庭改造危房,对6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资助了2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教育,为2名残疾人及其家庭子女提供就业服务,扶持6名残疾人个体创业和发展生产,为1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帮助19名重度残疾人落实生活补贴,9名残疾人纳入居家托养救助范围,对全村的残疾人开展了专项慰问,还慰问补贴了全村87名70岁以上老人。

  ——这是数字,也是民心。

  【传承者】 风很冷,他们的笑暖暖的

  它不仅拯救了人,更温暖了村庄。

  施宴平患了癌症,组里村民自发给他凑上8000元。2014年7月,村里举行拔河赛,冠军组成员拿了奖金没去聚会,买了礼物,分送到组上每户人家。

  “互帮互助的越来越多,上访少了,民风好了,都想着好好过。”村主任杨枝柳说。

  小年夜,村里自办“春晚”。1200人的村庄,120桌年夜饭,做事的都是自愿报名,电工、厨师、主持都是村民,周边村庄的三四千人涌到会场。

  最后的时间留给了自发的捐款者,人潮涌动,七八十岁的老人、三四岁的小孩,两百、一百、几十块……

  受过基金帮助的人也在捐着,周美华、刘德兴拿着50块钱,跛着脚上台。“经过了这一年,所有人都希望基金能永久办下去。”周美华说。

  帅群艳嫁到这里,有近二十年没离开过家,因为小儿麻痹与摔伤折磨的腿脚。

  那天的风有些冷,早已手术后的她安坐在轮椅上,她的笑一直暖暖的。

  观点

  透明+准确+公平=跟进!

  只要它一直在阳光下透明运作,只要救助对象准确与力度均衡,只要发放能规避随意而不失公平,此基金未来光亮。

  “村级助残专项基金的建立,源于有祠堂文化,但在当代社会如何办是新探索。”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黄风湘说,使用流程的制度要完善,目前正在出台针对村级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细则,要做到村民便捷明了,基金公开透明。

  曾经,村庄里流传过义仓与义谷的故事。而今,它找到了传承。

  它不仅能对当地残疾人实施困难救助,亦能扶助其他遭遇生活突袭而入困的乡邻们。

  应急、过渡、救助、兜底,一份立体的基金,温暖无形地填补了社会救助体系之缺。

  2015年2月4日,宁乡县朱良桥乡云济村也成立了村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他们跟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