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定贫困村浏阳枫林湖村贫困户们即将告别危房迁新居

03.10.2016  08:34

     星辰在线10月3日讯(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朱敏) 国庆节前夕,一场秋雨,寒意袭人,浏阳市淳口镇枫林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育义家里却喜气洋洋——危房改造的新房子封顶了!贴上“党政暖人心 旧貌换新颜”的大红对联,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的老刘,露出开心的笑容。年过五旬的他,经历了租旧房、建土房、买旧房、改危房的过程。“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真的搭帮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老刘感慨道。

  租旧房 家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顶

  老刘的家,原来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顶,一棵千年大枫树旁边。几间简陋的土坯房,阴暗潮湿,长满青苔,是祖上租来的旧房。小时候的刘育义,喜欢在大枫树下睡觉,看天上的云飘来飘去,任时间一点点流走。那个又低又矮、黑乎乎的家,他不想回。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没有蜡烛,连用煤油灯都是一种奢侈。父母就将竹子削成片,在水里浸泡一个星期,将杂质去干净,然后在太阳下晒干,插在土墙的窟窿眼里点燃,就着一点微光生活。”

  刘育义在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仅有的一点田地在山下,耕种很费心神,父母就在山上开荒种红薯。“那个年月,我们顿顿吃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炸红薯、红薯丝、红薯片……换着花样来。弟弟妹妹实在不爱吃了,母亲就把红薯切细放在饭里蒸,让大家都能闻到米饭香。里面那点点米粒,是肯定要挑给弟弟妹妹吃的。”

  稻田在山谷,房子在山上。每次耕作,都要翻山越岭。要去集镇上买东西,只有崎岖的山路可走,要整整半天。

  建土房 山上的家生活极为不便

  上世纪70年代,老房子摇摇欲坠,无法再住。因小儿麻痹症而腿脚残疾的刘育义父亲,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建房!

  一家老小,全都上阵。靠山吃山,一切就地取材。木头山里砍,土坯山上挖,瓦是自己在山里挖窑洞烧的,水是用竹片引来的山泉……用木头做模子,将泥土鼓捣成墙,然后用细泥将墙面抹平。

  “建了四间房,比之前老房子好的地方就是新一些、高一些。”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里搞了小发电站,天黑之后,还能送两三个小时电。虽然通了电,家人依然省着用。山顶的夜,总是偏冷。大家常常围炉而坐。“既温暖,又省电。孩子做作业才开一会儿灯。”

  大枫树下,住了五户人家。刘育义的叔叔买了一台电视机,引来山里人艳羡的目光。“我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刘育义说。

  “公公腿脚不便,很多重担压到婆婆身上。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今年88岁的她,至今已瘫痪22年。”刘育义的爱人暨艳娇告诉记者,山上湿气重,婆婆身上总是疼得厉害。老公就张罗着搬到山下去,湿气小点,交通也方便点,不至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买旧房 家搬到山下,但屋破旧墙开裂

  2002年,村里的老阳小学在原址对面建了新校区。刘育义花4000元,将老校区的房子买了过来。房子位于马尾皂水库库尾一狭长的山谷边,离耕种的田地很近,背谷子不用再爬山了。

  但家里的日子仍然清苦。9年前,暨艳娇股骨头坏死,动了手术。体内至今还有一块钢板的她,走路是一瘸一拐。

  父亲去世、母亲瘫痪、爱人行动不便……一个人撑起七口之家,刘育义的辛劳可想而知。谈起房子,老刘淳朴的脸上,挂着淡淡苦笑。

  今年4月第一次走进老刘家时,记者发现房屋墙体已严重开裂,能伸进几个手指。“下大雨的时候,住在里面胆战心惊,生怕发生意外。”老刘说。

  改危房 多方帮扶,喜看新房初建成

  外墙贴了瓷砖,屋顶盖着瓷瓦,铝合金窗户全部装好,做完室内装修即可入住。站在绿竹掩映的新房前,刘育义告诉记者,今年最大的喜事就是拆了危旧房,建成了新房。“130多平方米,驻村工作组、残联等各方帮扶了5万多元。”老刘高兴地说,一家人不用再看着那开裂的墙体发愁了。

  7月28日,新房在原地基上正式开建。刘育义一家借住进了原枫林村村部的三间房里。“不收房租,水电全免费。”

  让刘育义感动的,还不止这些。今年以来,扶贫组先后两次慰问帮扶,长沙市政协委员曾左资助他2000元;中秋节前,老刘接到了结对帮扶干部、长沙市审计局副局长彭保刚的电话,心里很是温暖……

  “枫林片有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危房改造计划,目前已经全部封顶。”原枫林村村主任徐武勋介绍,除刘育义外,还有熊平台、周长保、彭甘瑞、徐思元、涂永昆等也将告别阴暗潮湿的危房,预计11月搬进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