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发现中国末次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

09.05.2016  19:38

  原标题: 永州发现中国末次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

  林松年给记者展示宽约三米的父亲林世涛的殿试试卷。

  试卷内部留下了因年代久远受潮发霉的痕迹。

  三米宽的试卷上,可以与书法字帖相媲美的楷书(馆阁体)整齐排列,从右到左依次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包含考生信息的卷首和两千字左右的答卷正文…… 日前,记者有幸目睹了中国末次科举考试荣获二甲第二名的林世涛的殿试试卷,真实地触摸到了一百多年前那场见证科举制度终结的考试。

  随后,殿试试卷作者林世涛之子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林松年为我们揭开了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神秘面纱,一些尘封已久历史文化记忆被慢慢唤醒。

  一场见证科举制度终结的考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参加殿试,朝拜天子,是古代书生最向往的事。而作为古代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结果决定着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的最终命运。

  1904年7月4日清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殿试正在紧张地进行。林世涛和其他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2名贡士一起,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带着满腹才学和志向,参加了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次年,清廷宣布废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科举制度就此画上句号。

  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春意盎然的上午,在冷水滩郊区的纳诺老年公寓里,记者见到了湖南科技学院退休的林松年老师。春日雨后的郊区,空气里有着泥土的芬芳,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八十多岁的林老给人感觉也像这春天一样,散发出浑身的朝气。

  得知记者来意,林老爽快地从柜子里面拿出了自己保存了七十多年的父亲的殿试试卷。颇具古典风格的方形礼盒足以看出林老对试卷的重视。待到林老一打开纸盒,“殿试举人 臣 林世涛”的几个大字跃入记者眼帘,而右上角红笔书写“二甲第二名”几个字已经有些模糊了。

  林老介绍说,1904年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是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而加试的恩科。中国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殿试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经殿试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考生无不饱学博闻,而我的父亲林世涛作为二甲第二名其实上就是全国第五名”,说到这里,林老十分自豪。

  “这是密封纸,改完试卷之后才能撕开,开头写的是:应殿试举人臣林世焘,年三十八岁,广西平乐府贺县人。由副贡荫生应光绪十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内阁候补中书花,翎二品项戴,指分江苏试用道,应光绪三十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清章,祖俊高,父启元……”一打开试卷,林松年便指着右边卷首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他说,科举考试非常严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经历,甚至还要写明祖上三代读书经历,是否入仕等,然后再进入正题。

  “在察吏安民方面,强调‘欲治天下,必自择贤守令始’;在军事方面,强调‘寓兵于农,其法至善’;理财方面,强调‘理财要在节流,而未开其源,则流无可节’;试卷最后陈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惟有‘慎择官师,申明教法,使之渐仁摩义,咸识乎尊亲’之理……”可以与书法字帖相比拟的楷书(馆阁体)写就的近三米宽的试卷正文里,林世涛洋洋洒洒书写了自己在政治、军事、理财、教育方面的卓越见解。

  一段饱含沧桑的历史

  一般来说,殿试试卷在当时属于皇家“绝密档案”,均藏于皇宫大内之中,不允许遗落到民间。那这份光绪三十年恩科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为何能落在应试者本人林世涛手上?林老给我们解答了疑惑。

  林老告诉我们,父亲的殿试试卷之所以能保存在自己手上,这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烧、大抢、大劫有关。他说,像这类文档,外国强盗认为不像金银珠宝值钱,所以并没有带走。其中,绝大多数殿试考卷都毁于战火,少部分保存下来也多散失于市井,而他父亲的试卷有幸是后者。

  民国期间,他的父亲林世涛以“遗老”身份留任于中央文史馆,闲着没事,经常流连于北京琉璃厂古玩字画摊店等处。一日,在一字画摊上竟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殿试试卷,经一番讨价还价,终以二十五块光洋“购”回,也算是“物归原主”了。“那时候的一块大洋可以买上一百五十斤米。”林老解释道。

  抗日战争期间,林世涛一家避难于湖南湘潭乡下,1942年林世涛死于伤寒病,这份殿试试卷便传给了作为幼子的林老。“但是到了文革,这份卷子也跟着倒了霉,被作为‘变天账’塞进‘黑材料’柜。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在清理‘黑材料’时,才在一只破木柜中发现了这份有些‘霉变’的殿试试卷,并通知我领回收藏。”随后,林老给记者讲述了这份殿试试卷历经的第二次大的磨难。

  记者看到,试卷边角上有些稍稍发黄,试卷内部也留下了因年代久远受潮发霉的痕迹。这些看似残缺的印记,却更加真实地记录了这份殿试试卷所历经的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历史。

  一位致力国学复兴的老人

  据悉,在我国,至今得到广泛认可的状元殿试试卷,仅有发现于山东青州的明万历状元赵秉忠的殿试试卷,而普通的进士殿试试卷的遗存量也十分稀少。林世焘这份中国最后一次科考二甲第二名的殿试试卷,对于科举制度的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而对于这份珍贵的殿试试卷的保存,林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这些年自己一直都是很小心翼翼的保存,但是试卷还是有不少地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也许最终我还是会把这份试卷放到博物馆里,那里的保存更加专业,对于湿度、温度等一些外界条件的控制要比我好的多。把父亲的殿试试卷保存到博物馆,希望对古代科举考试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林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林老已经按原物尺寸影印了父亲的殿试试卷,并请专家予以句读,又用现代汉语试译、标点了原文,并对八股文、古文句读、馆阁体书法等作了些补释,还附录了当科状元卷。他表示,下一步就是将这些资料整理编辑成书,以供国学爱好者参考,为国学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老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国学是数千万年来中国的文化精髓,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应当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传统国学文化,吸收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