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管所以文化建设助推监所工作和谐发展

04.01.2015  11:45
     近年来,未管所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文化兴监”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打造未管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立体互动、内力强劲”的特色文化架构,为监所各项工作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思想共融,打造“未管”特色文化

  所党委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及时总结升华,打造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特色文化体系。一是熔铸法德思想。在追索历程,沉淀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法治、责任、仁爱、和谐”为未管所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核心,是立所之本;责任是意识,是道义担当;仁爱是品质,是价值追求;和谐是目的,是最终景愿。并以其为引领,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执法工作方方面面,凸显法治特点。将教育、挽救、关爱未成年人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坚持塑仁铭德。将平等、尊重、信任等体现在人际交往之间,实现人文之和。同时,在此框架下提炼出信条、理念和面面观,广泛征集格言、歌曲、校徽等文化标识,号召全所上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未管所文化品牌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二是依托湖湘文化。“从来岭北枫林道,上下江中橘子洲”。未管所地处拥有得天独厚的湖湘文化资源的麓山之畔,主动对接地方特色,以“湖湘文化”为主题来教育人熏陶人。按照传承和创新的思路,不断挖掘其中智慧结晶,在全体警察职工中树立“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培养“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发扬“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并以“明德志远”、“百折不挠”的思想来教育改造罪犯,让“湖湘文化”元素渗透到每个角落,形成浓郁的主题文化气息。

  二、最美共建,构筑“花园”环境文化

  以创建省直文明标兵单位为契机,全面规划、精心构筑清新怡人、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优美环境。一是做活山水文章。利用湖光山色、风景怡人的自然条件,借鉴园林建筑手法,点缀极具江南风格的亭、榭、桥、廊,建造了环湖风景带、文化园林等景观。通过大面积增绿、高标准建绿、全方位补绿,添植了睡莲、银杏等二十余种花木,与人行道旁原有的高大香樟树交相辉映,形成立体绿化格局,实现了路网与绿网相随,生态携建设同行。二是用足传统元素。在监所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草坪中点缀8块文化石,安装8组灯箱和34面道旗;选用《大学》、《爱莲说》中的名句,命名“正心亭”和“莲(廉)湖”;从湖湘名人诗词中精选30余首诗词,分五个篇章,建成“百米湖湘文化诗词墙”;设立王夫之、曾国藩等10位湖湘名人的雕像,让人们感受历史脉搏、文化厚重和思想精髓;在监管区矗立10枚仿古简牍,上刻湖湘名言警句,用以劝人向善、悔过自新;取义《道德经》中:“七善”之言,将四栋监舍楼分别命名为“正善楼”、“居善楼”、“言善楼”和“德善楼”,并加以释义和悬挂自创的拆字、嵌字楹联;在院内围墙上装点杜甫江阁、橘子洲头、贾谊故居等手绘壁画,让服刑人员足不出户领略湖湘都会的靓丽风光。同时,多次邀请省政法系统书法名家来所采风,为监所留下了300多幅作品。这些底蕴深厚和独到品位的艺术形式,使监所文化特质得到彰显,文化活力得到激发,文化魅力得到提升。三是调和暖色系列。针对未成年犯道德缺失、情感淡漠等特点,监所利用颜色、光度对未成年犯的感官心理进行调节,将色彩和图片运用到景观布置上,制作了“红色道德、绿色心灵、蓝色梦想、粉色礼仪”四色动漫长廊和管区门牌标识,营造了亮丽、活泼的温馨氛围。并大胆采用自然隔离带,通透式围墙等设施,注重通风、透光、保暖,展现科学、文明、宽容、关爱的矫治环境。四是镀亮基础设施。先后斥资2000余万元,完成新门楼扩建、监院改造和信息化二、三期工程等建设,使监所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修缮家属区水管,铺设沥青道路,建立生活超市,规划泊车位,实现门卫智能化管理,使警察职工享受优质服务。同时,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实施“环境集中整治”,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致力打造宜业宜居美丽家园。

  三、齐抓共治,践行“警营”行为文化

  一是变“”为“”。从宣传教育着手,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警营文化先导。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利用内网、宣传栏、户外展板进行广泛宣传,并印发500份《文明手册》,营造浓厚氛围。从思想建设着眼,坚持“中心组”学习,开设道德大讲堂,举办专题讲座、业务能力培训班,送培200余名基层警察到全国各地高校学习,提升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从实践养成着力,积极开展“十佳警官”、“七情典型”等评选活动,既抓环境底线更抓道德主线,以铸警魂、提正气、凝聚监狱最美正能量。二是变“”为“”。重印《制度汇编》,制定《值勤规范》,出台《考核办法》,严格落实领导分工包干、机关挂钩联系、安全隐患排查等制度,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三年的“日调度会”,成为每日把脉、会诊、处理各类大小问题的有效“单方”。将6S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中,强化了“人定位、物定置、过程受控、标准统一”的行为模式,使遵循制度、规范流程、讲究标准成为警察自觉行动。三是变“”为“”。改变以往“重检查、轻教育”的简单做法,以帮助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每月组织一次警情分析联席会议,由所领导、政治处、纪监室的相关同志参加,分析警察职工思想状况和个别人员违规违纪、履职不到位的原因,并以“督察通报”、“整改要求”和谈心交流的形式,及时纠正警容风纪、在岗履职、执法执纪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履行“裁判”与“教练”的双重职能,进一步赢得了广大警察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四是变“”为“”。在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做到“无缝对接”,实现“借力发展”。利用驻区网格化服务平台,解决了交通不便、小区健身设施不足、水电社会化管理等问题。经常组织警察职工参加市、区职工篮球、羽毛球比赛,成立星火义工、书法、摄影、舞蹈、户外拓展等协会,开展“绿色低碳君行键”、“湘西扶贫助学”、“为爱而来”橘洲公益行马拉松赛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主动融入地方文化生活,满足群众迫切需求。

  四、协力共倡,浸润“学校”育人文化

  不断探索丰富教育改造罪犯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载体,逐步建立以善为根、以德为脉的文化育人体系。一是办学校、育新人。将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序列,让未成年犯可以和同龄学子一样,在教育上享受“国民待遇”。  136名毕业于师范院校的警察组成整齐规范的教师方阵;多媒体电教设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每年组织400余人参加初中教育,会考合格率100%。通过开展主题征文、演讲、汉字拼写比赛及校运会、艺术节、电影季等系列活动,拉伸了“教育辐射面”,营造了“文化嘉年华”。二是倡国学、重品牌。将优秀国学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相结合,成立警察讲师团,相继开展孝文化、善文化、信文化、礼文化等系列教育。通过印发《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口袋书2000余册,采取“宣、讲、谈、背”等学习形式,大力发挥儒学教化功能。举办“千人诵经典”和太极拳、舞龙队、撼天鼓等技艺表演,演绎了中华经典的博、雅、深和传统技艺的精、气、神。同时,多方引进社会资源,努力打造“一区一品”特色。其中硬笔书法、管弦乐队先后被《光明日报》、《法制周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三是调心理、启智慧。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辅导站—互助小组”三级心理网络评估体系,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资格的警察有81人。组织“知心阿姨”,成立“家长学校”,运用个案矫治、危机干预、团体辅导等手段,不断消除悲情淤积,化解仇恨矛盾。同时,在未成年犯这一特殊群体中率先开展科普教育,使其掌握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通过推荐未成年犯卿某参加全国科普讲解赛湖南区总决赛,荣获特殊“第一名”,并被授予“全国科普十佳传播者”称号,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教育效果。四是借资源、搭舞台。与地方高校进行共建,邀请大学生来所进行“科技在我心中”辩论赛,举办“大手拉小手”、“同一片蓝天、同样精彩”等主题活动。并积极开展GYB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300余名服刑学员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其顺利回归社会铺路搭桥。团省委、关工委等单位先后组织千名志愿者进监开展“情暖高墙、关爱孩子”等帮扶活动。同时,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每年还为长株潭、益阳、常德等50余所学校的2万余名学生开展法制报告、巡回宣讲和文艺表演等活动,促进了青少年互动交流,收到了双赢的社会效果。

  (未管所)

常德审计: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规范运行
     下发15张审计调查表,全面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报送的23篇审计要情和专报全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制度18项,促进企业完善政策制度33项;揭示大量违纪违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2.审计厅
宁远县:三向发力抓整改 联农带农促增收
     永州市宁远县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