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长沙商战:羽绒服到底哪家好(图)

28.11.2014  12:00

  

  

  长沙华新羽绒公司刊登广告,认为公司出产的羽绒服被产品是湖南特产。

  长沙定王台附近、天心阁旁,喧闹背后是安静的世界。寒冷冬日,三三两两穿着羽绒服的市民走过。

  1920年代,在这里,衡阳人丁鹏翥创办中国第一家羽绒企业——长沙华新羽绒公司,这是中国羽绒业的源头。

  如同中国人在海外的疯狂购物,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纷纷来长沙购置羽绒品回国。羽绒成为长沙最著名的特产之一。那是湖南人曾经的骄傲。

  和许多中国民族企业一样,湖南羽绒企业一开始就面临纷争。这些纷争里,有传统的合伙人内讧,也有现代商战特征。专利争夺和广告大战,凸显着企业竞争的新手段。

  这是中国民族企业蹒跚而向前的一个缩影。文/本报记者张磊

  专利争夺

  一家说请认明商标,一家说严禁仿造

  1926年,长沙读者在湖南《大公报》上看到一则鸭绒被广告,这家名为华泰羽绒公司的广告说:“本庄专用机器提制鸭绒、鹅绒……请认明三角形芦雁商标”。另一家同样售卖鸭绒被的华新羽绒公司则提醒读者,“华新羽绒公司专售鸭绒被褥……为湖南省特产……所用提绒机车系衡阳丁鹏翥氏发明……十四年(1925年)严禁仿造在案”。与现今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商业官司一样,那时稍明就里的读者就会明白,这是两家公司为一个专利在争风吃醋。

  实际上,1925年之前,华新与华泰公司本是同属于一家公司——华新羽绒公司,公司的两大掌门人丁鹏翥和李卓(一说李季侯)因管理矛盾闹掰,于是李氏愤而出走,另立分店,成立华泰羽绒公司,丁鹏翥留在华新羽绒公司,二人各自经营。

  那么问题来了,两家售卖的产品十分相似,两家用的提绒机又十分相似。羽绒服被到底哪家强?丁李二人都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不是互相模仿,公司所用的提绒机都是自主设计,有特属专利权,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好。

  法院判决两家共享羽绒制品生产权

  1926年,在两家公司为市场争夺得火热之际,丁鹏翥最先设计的羽绒机器5年专利权期满,李卓看准时机,将华新羽绒公司告上法庭。据报载,双方都意图独享专利权,置对方于死地。

  丁鹏翥认为,羽绒机器最开始是他发明的,羽绒加工技术的专利权也应独属于他。但李卓说,在二人合伙期间,他们借鉴农业生产中利用风力清除稻谷中尘土、杂物的风车构造形式,设计出一部“提绒机”,该技术无需用人力手工去拣、筛,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羽绒生产率飞跃提高,这一改良产品理应也有他专利权的一部分。

  目前尚未见到最终的判决书,两公司共享羽绒制品生产权,提绒机的专利权究竟专属于谁,暂未见到结果。但后人一提到提绒机的发明者,往往会想起丁鹏翥,看起来丁氏的广告,要比李卓做得好。

  广告大战

  一家宣称企业老牌产品可信赖一家隐晦指出对方产品不卫生

  专利战打完了,长沙城内的羽绒服被市场上出现了丁制、李制之分,可华新、华泰羽绒公司的战斗还没完。两家公司发动了长达十多年的广告战。

  1926年,华新公司在湖南《大公报》上刊登广告说:“本公司专业已经八载,民国九年即得上海总商会金质奖章”,意思是说老牌企业,值得信赖。

  广告确实有此宣传的底气,在分家之前,华新羽绒公司的分店开到了汉口、上海,销路颇为广阔。但华泰公司则不无讽刺地在广告中指出:“汉口……设大郭家巷福记栈内……注意谨防充货,有碍卫生”,意在提醒读者,汉口那儿可能有仿造本公司的鸭绒被服假货,这些商品不卫生。

  不仅在报纸上打广告,两家长沙羽绒制品厂在各地参展,提高曝光率。1928年湖南长沙华泰、华新两羽绒公司参加国货展览会,因为质量远胜“舶来品”,会后获得展览会颁发的特等奖。随后,两家公司拿着自己的高档鹅绒被,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

  此外,丁鹏翥拿着羽绒制品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中国特产奖”一事流传甚广,然而有人考证后认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1915年举办,那时丁鹏翥鸭绒被机器都没有发明,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华新为打广告战,而造成的误记。

  [中国首家羽绒公司发家小史]

  世界第一部提绒机诞生在长沙

  现今穿在你我身上的羽绒制品,最初还只是一名20多岁年轻人脑子里的一个念头。

  上世纪头20年,湖南省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这个名叫丁鹏翥的年轻人嗅到商机。他看到鸡毛鸭毛鹅毛堆在长沙城内弃之不用。他觉得如果把这些“废物”塞进被褥,“定是御寒佳品”。

  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多数人将牛皮、猪鬃、头发、桐油、矿产倒卖省外,直接赚取利润。而鸭鹅毛被褥要变现,尚需迈过一道技术关卡——在这些杂乱的鸭鹅毛中,找到最有用的羽绒。

  目前很难得知丁鹏翥解决这道技术难题的更多细节,总之,他在26岁(1918年)那年,将卖书、卖皮箱、卖衣服赚来的钱,到各家收购鸭鹅毛,手工选出羽绒。加工过程中,周围变得又脏又臭,家人、邻居对其不解,称他是“丁疯子”。最终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制出了第一部提绒车,当年7月又研制了洗毛、烘毛机车。

  与多数老师傅不同,“丁疯子”非常明白“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发明呈报中央农商部,该部按照《暂行工艺品奖章条例》给予他5年的羽绒机器专利权。

  丁鹏翥没想到的是,在那个信息互联力度不够的时代,他那一年的努力,使他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提取羽绒的机器,该机器造出的“丁氏鸭绒被”产品,在当年堪称“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出产”。

  长沙丁氏鸭绒当了一回救生衣

  1920年(一说1919年),凭借一项产品发明,28岁的丁鹏翥拿着几百元的启动资金,在长沙南门堂皇里(今定王台附近),开设“长沙华新羽绒公司”,他只有两名员工:妻子和1名雇工。

  华新羽绒公司资本不大,算是“小微企业”,依靠3人的连轴转,很难持久支撑。他需要大资本的投入。这时李卓(一为李季侯)认识了丁鹏翥,他是当时一个鸡鸭农场主的女婿,也是生意人。李卓决定与丁鹏翥合伙。丁鹏翥任董事长兼总技师,负责技术研发,李卓提供场地和原材料。

  “丁李配”使华新羽绒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1922年,华新羽绒公司扩充为股份公司,搬迁到怡长街广东会馆(今春天百货)。公司业务大为扩展,原料市场拓展至常德、萍乡、宝庆(今邵阳)等地。销售经汉口、上海等地卷入世界市场。据说有3位日本人买了几床鸭绒被子,回国时,海轮出事,他们落水后由于鸭绒被子浮力大,于是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