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市场乱象环生:学历层次偏低 资格证花钱可买

22.03.2016  12:18

  在市场刺激下,尽管月嫂工资疯涨,但月嫂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月嫂因培训或操作实训时间短,尚未掌握基本技能;月嫂上岗证尚不完备,等级评定无统一标准及权威机构的认证,市场混乱。尽管月嫂“新国标”已开始实施,但作用几何,仍待观察

  “赶快!找个靠谱的月嫂,涨幅快赶上现在的楼市了。”在月嫂市场考察一个月后,赵芳有些紧张地给老公打了电话。

  这名27岁的北京白领,是一位怀孕7个多月的准妈妈。

  让她紧张的是刚刚被人塞到手里的月嫂宣传单:特级月嫂11800元。她清楚地记得,4个月前,传单上印的是6800元。

  事实上,自打赵芳到医院做产检以来,她每次都能碰见来拉活儿的月嫂。几乎每位来者都强调,猴年月嫂资源稀缺。

  “你看看这排队的孕妇,比地铁一号线的人都多,晚了就请不到好的了。”对于拉活者这样的话,赵芳曾经不以为然,但面对涨价,她“投降”了。

  猴年生子扎堆再加之“两孩”政策放开,北京、上海等地的所谓“金牌月嫂”,月薪已超过1.5万元,其收入远高于一个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医学博士。

   市场膨胀价格飞涨

  1999年,下岗工人刘京云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月嫂公司,据说“月嫂”这个名字也是刘京云起的。此前,国内只有月子中心,通常租用三星级以上宾馆。那个年代,一个月子坐下来,收费万余元,这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

  2001年之后,月嫂日渐被市场接受。

  2005年,月嫂公司遍地开花的速度已经超出社会预期,并在2008年达到了井喷。

  这些月嫂公司各有各的生存途径:有的是老月嫂带着几个姐妹,靠一些老客户和去医院拉活儿;有的依靠人脉关系,“吃定”一家医院,通过医院介绍客户;也有的靠广告投入,在搜索网站购买关键字和排名广告位。

  一些刚成立几个月的小公司可能宣传成“十年老店”;公司里没人懂外语,却自称是涉外经营的国际公司。

  月嫂市场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由清到浊的变化。

  即使如此,月嫂的价格仍旧没有“刹住车”。

  “现代家庭结构和传统人际关系的改变,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生活品质的追求及对科学育儿和社会评价的重视,还有目前医院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等一系列原因,促使产妇家庭倾向于雇用医院外护理人员,来补偿完成婴儿护理和产妇后期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附近某家政公司负责人李娟对记者说。

  2015年,全面“两孩”政策放开,不少家庭开始计划添丁、提前备孕,这也给家政月嫂带来了新的市场。

  “受‘两孩’政策影响,这段时间的生意特别好,以前每天接一两个咨询电话,现在一天就是七八个。”李娟告诉记者。

  就月嫂薪酬,记者走访近十家家政公司后发现,最低为每月5500元,最高达每月1.4万元,中等水平的价格在每月8000元以上。

  月嫂薪酬疯涨,市场催生是一个原因,但也有人为抬高的因素。“最好的月嫂,我们的建议价是每月8000元,但客户会说,我出1万元,价格就这么上去了。”作为中介方,李娟告诉记者,中介公司一般只提供指导价,客户和月嫂之间可以再议价。不过,也不是每个客户都会接受如今的行情,“月嫂工作的时间一般就是一个月26天,家里条件好的会请上两个月,更好的请半年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