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记者手记:光明山麓薪火传承

21.08.2015  10:36

(国立师范学院旧址内,古迈葱茏的老樟树,见证了光明山麓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沉淀)

(在国立师范学院旧址上修建的三闾钟楼)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视频: 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仪式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珍 见习记者 王敏 涟源报道
  
  古迈葱茏的老樟树,随势赋形的校园小径,走进国立师范学院旧址,如今的涟源一中,清幽的书香扑面而来。
  
  70余年前,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国立师范学院在此创办,办学地点就选在蓝田光明山李园。
  
  李园庄主李云龙率家人迁往别处,将占地百亩的李园供国师无偿使用。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创办,廖世承等学者名师云集于此偏僻山禺,潜心教学。
  
  让宅办学,蓝田人民支援抗战、支持教育的热情可见一斑,而这种热情也是当时众多名校迁入蓝田的其中原因之一。
  
  如今的涟源一中,还随处可见国师的影子:国师桥、国师路、国师广场,在旧址上重建的三闾钟楼……
  
  穿梭于校园内国师文化墙,一块块大理石,黑底白字,镌刻着当年在国师工作或学习过的文人墨客的诗文,在绿树掩映下,熠熠生辉。
  
  校园内古迈葱茏的老樟树,见证了这里一代又一代文化沉淀。风吹过层层树叶,似乎可以穿透岁月的悠悠回响。当年的热血少年,正是在这参天古树边,激扬文字,读书报国。
  
  学校在战火中生存,教师在战乱中坚守,学生在抗战中成长。
  
  蓝田,一块弹丸之地,在抗战烽火燃起之际,她迎接五湖四海的民族精英,挺起脊梁扛起历史赋予的千钧重任,在湖南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承载厚重的历史传承,穿透岁月的悠悠回响,如今的涟源一中,秉持着国师“仁爱精勤”的校训,将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锻造成生生不息的学校风范。
  
  1980年,涟源一中跻身湖南省30所重点中学行列,今年,涟源一中一本上线372人,二本以上上线869人,清华大学上线5人,录取3人……
  
  七十年,沧桑巨变,光明山上,依旧古木苍翠,书声琅琅。
  
  七十年,时光荏苒,光明山麓,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