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评】“发呆大赛”是场有关精神家园的秀
漫画/毛洁如
近日, “全国发呆大赛首站”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170名参赛者同时发呆,坐在地上不动不笑,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也不能接,否则淘汰。主办方称:大赛目的是为了缓解现代社会压力,让大家放慢脚步。(11月19日《成都商报》)
在发展的话语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讲究效率、追求精准已经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但在效率或者是收益最大化的现象背后,通常是精神家园的巨大破坏。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的喜怒哀乐;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快餐文化”的大行其道,让发呆日益稀缺甚至成为一种奢侈。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人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工作对生活的时空挤压和形式异化,不断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往往会借着各种契机重新归来,“发呆大赛”只是一个载体。
可是,在商业资本的驱动下,“发呆大赛”打着慢生活的旗号,浸润了过多的功利和算计,成为物质激励下的另类狂欢。为了赢取奖品,参赛者咬牙坚持,腰酸背痛也在所不惜,“发呆大赛”成为一场表演、一个秀场,即使最终获得了冠军,依然“难受得不行了”。由此观之,“发呆大赛”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概念营销,而不是对慢生活真正的认同和追求。
尽管如此,许多参赛者还是通过“发呆大赛”,加深了对慢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想起老伴的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还是回味幸福的怀孕妈妈,抑或品味孤独的外来务工人员,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呆来守望精神家园。换言之,得不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能够通过发呆来实现一次心灵洗礼和情感救赎。
其实,慢生活的本义,并不在于“慢”,而在于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发呆摒弃了争分夺秒的快节奏生活,在无形之中塑造了一个安顿期许的空间。一次次穿越时空的遐想,将过去和现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呈现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是尘封时间的重量,是积淀情感的味道。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进行社会评价的时代里,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让我们逐渐变得庸俗和乏味。走出“快餐思维”的束缚,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多一些笃定的文化信仰和恬淡的生活理念,我们才会少一些随波逐流和跟风从众。从这个角度上说,“发呆大赛”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却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和社会观察的窗口。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