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在你身边】施文岚:修复一本古籍犹如找回一位故友

19.03.2015  17:56

(施文岚称,每道工序都得小心翼翼,否则极容易对文献产生二次伤害。)

(施文岚修复过的一本民国17年的文献前后对比图。)

  编者按: 或许你不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但在你需要的时候我们时刻在你身边。我们是红网“时刻在你身边”专栏的报道对象,我们都想做个好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通讯员 徐志 长沙报道

  与施文岚的见面约在湖南图书馆四楼,一间靠近楼梯的办公室内,她和几位同事安静地坐在工作台前,拆书、裁纸、刷浆糊……
  
  “您先坐一下,我把这页书籍补完再和您聊,读者等着借阅。”刚进门,施文岚便丢下这句话,并头也不抬地继续修补手上的一本民国书籍《陶氏支谱》。
  
  她是一名文献修复大师,20多年来,每日与黄卷、孤独为伴,修补过的古旧文献超过10万页。一部部残缺的古籍与文献在她手上“重生”,施文岚感觉温馨又踏实,“就好像找回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故友。
  
  通常,修复一本古文献包括:拆书、编号、整理、补书、折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补得多的书,要靠铁锤来锤平)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得小心翼翼,否则极容易对文献产生二次伤害。
  
  “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轻易地打开一本古文献。”施文岚说,目前,湖南图书馆的古旧文献大多已存放了上百年的时间,由于虫鼠蛀咬、酸碱腐蚀、潮气发霉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文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当古旧文献出现较严重的损毁时,文献修复部门才会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去修复。
  
  在施文岚修复的所有古文献当中,民国时期的一本族谱《彭氏三修》是她遇到过最难修复的文献。该书共有16册,每册80余页。2011年2月,她从书库取出这些书时,它们已经结成了“书砖”,不能揭开一页纸。她先把这些书放在锅里蒸,然后一页页的铺开进行修补,前后共花了1年的时间才修补完这套书。
  
  “关键要坐得住。”施文岚坦言,文献修复是一项细腻而枯燥的工作,不能急躁,否则弄丢了文献上的任何一个字或者一页纸就会对不起后人。
  
  由于古旧文献上面的灰尘和细菌较多,施文岚还曾感染过皮肤病。她的双手指甲剪得很短,从手指纹路上看得出泡水时间长的痕迹。
  
  施文岚一直强调,她的师傅们可敬可佩。他们干了一辈子的“修补”工作,有些师傅的工作桌甚至几十年未曾变动。“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个行业了。”施文岚感慨,当前,全国从事文献修复行业的人员不足300人,传承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就湖南来说,除了湖南图书馆有5个固定编制的修复人员外,其他地市州几乎没有专业的修复人员。
  
  而自小喜欢画画的她从未想过会成为一名文献修复师。20年前,毕业于广播影视专业的她,第一次走进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看到面粉、炉灶、暖水瓶、锅碗瓢盆等工具时,她以为走进了厨房。“与我想象中的工作相差太远了,根本不想干!”施文岚回忆。
  
  而现在,她从不愿接受到享受这份工作,“文献修复工作一旦深入进去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目前,湖南图书馆光馆藏的族谱类古文献就有2万余册,其中40%需要修复,而这个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仍在不断增加。同时,其他类型的古文献也在持续“老去”。
  
  “我们这一辈人手上能够把族谱类书籍修复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放下手中的《陶氏支谱》,施文岚心情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