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处理600方 竹埠港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全力推进
全国首个重金属污染治理PPP项目进展顺利
日均处理600方 竹埠港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全力推进中
从芬兰引进的土壤破碎筛分车,每天可处理污土300方
工作人员正在例行污土取样检测。
治理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合格后放空地养护;待第三方公开检测合格后,再用于路基回填。
华声在线讯(记者 邹园)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召开,“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环保“十三五”规划还将涉及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内容,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创新的方式打通困扰环保领域的资金问题,最大程度地带动社会资金,为PPP模式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基础。
竹埠港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中7个重点治理区域之一,2014年9月30日,在全流域率先实现化工企业全关闭,并在全国率先探索PPP模式治理重金属污染。2014年以来,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湘潭市岳塘区与永清集团一直在积极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被业界称为“岳塘模式”。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湘潭岳塘竹埠港地区为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单位。
湘潭竹埠港治理项目进展如何?27日上午,在湘潭市竹埠港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性工程项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中心,记者看到,昔日的金环颜料厂厂房已经彻底平整,卡车、土壤破碎筛分车等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竹埠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涵括了土壤检测,污染土地开挖、运输、修复、路基回填整理,生态修复等工作,将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3万立方米,实现对竹埠港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生态开发。作为一项环境综合整治的公益性工程,它不仅将在改善区域环境,保障区域规划建设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也将为竹埠港地区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探索出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成功修复模式,为其他区域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示范经验。
掘地一米五,彻底斩断污染源
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沿湘江东岸狭长分布的湘潭竹埠港工业老区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区域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含镉、锰、铜、铅等重金属,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经前期土壤检测,竹埠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性工程项目承担的修复片区污土达3万方,合38685吨。按每天处理污土600方计算,光是处理污土,就需要近2个月的时间。
“根据我们的浸出算法,这个片区的土地中含镉量相对较高,需要深挖的高度达1.5米。”项目技术负责人双生晴告诉记者,永清环保自主研发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化技术”,能把重金属土壤进行粉碎、筛分、药剂添加、搅拌、养护,从而实现安全无害化处理。
这种药剂亮点在于,它可以根据具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展开针对性修复,药剂的原料配合比并不固定,“实验室会提供相应的土壤数据,施工员在第一时间现场进行药剂的配比,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处理后污土,主要用于路基回填
土壤治理是一个繁杂精细的过程。从前期实验室的500g取样实验,到数千吨的中试,再到试生产,处理回填,每一步,永清环保的工作人员都力求精准。
“有成千上万双眼睛,在关注我们的湘江治理工程。一旦数据不到位,那坑的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从10月8日试生产开始,项目经理何金文就再没回过家,每天实验室和工地两头跑,“图的就是能给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能给我们永清环保长脸。”
对于后续污土的处理问题,作为项目执行方,永清环保有着严格的土地修复工艺流程:治理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合格后放空地养护;待第三方公开检测合格后,再用于路基回填。
"岳塘模式"为污染综合治理提供范本
作为7大重点治理区域的首个PPP项目,“岳塘模式” 的顺利推进,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可供复制的范本。
湘潭市环保局分管污染防治工作的副局长李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企合作的‘PPP’ 模式,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进的一种模式,这个模式不仅解决了环境治理的融资问题,让后期的开发也有了保障。“永清环保在这一块开展得比较早,效果也比较好。希望永清环保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优势,让竹埠港地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三者统一,实现多赢。 ”
10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带领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来湘潭市岳塘区调研竹埠港“退二进三”工作开展情况。“你们工作很扎实,我们会高度重视。”了解竹埠港“退二进三”工作开展情况后,何立峰直言,这里可以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据悉,目前永清环保土壤修复业务已相继落子华北、华南、西南、华东以及新疆市场,建立了覆盖环境修复规划咨询、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工程设计、施工以及药剂生产等全过程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为城市棕地、废弃工矿企业污染场地以及耕地污染修复。此外,为了迎接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土壤修复市场,永清环保已提前在美国,在北京、上海、长沙等招募了一批具有丰富实干经验的团队,能够承接目前10倍以上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