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湘江新区建设释放“聚合效应”

26.05.2016  09:43

积极推进湘江新区建设

释放区域发展战略“聚合效应

——湖南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九)

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流光溢彩的滨江商务新城。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华灯下的长沙市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课题组

1 湖南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湖南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平方公里,是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于2015年5月24日正式挂牌。

建设国家级湘江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区域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湖南新一轮改革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作出的“一带一部”战略新定位,促进湖南更好更快融入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打造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增长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湘江新区开发建设的总遵循。湘江新区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实现新区建设的“六大任务”,构建有利于打造“一带一部”核心增长极的体制机制,努力当好湖南和中部地区引领新常态的排头兵,为切实打造能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战略“聚合效应”的中国样本提供决策参考。

2 “创新”是湘江新区建设的灵魂

创新目标,紧扣定位,确保国家和省市战略部署有序推进——

坚守战略定位。湘江新区是长沙发展的重心、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火车头。湘江新区坚持“三区一高地”总体战略定位,严格把控产业发展方向,精细国土空间布局,确保新区建设不“新瓶装旧酒”,不“穿新鞋走老路”,不跑偏方向脱离主题。在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站在全省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角度来规划,从“一带一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来谋划,确保了规划的高标准、建设的高起点。

突出发展主题。湘江新区建设突出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突出推进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滨江商务新城、大王山度假旅游区等重大片区建设,统筹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产——城——人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力争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新兴片区。

瞄准发展目标。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要求,湘江新区在综合国家、湖南省和长沙市发展思路和目标的基础上,横向比较国内其他新区、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现状与趋势,分阶段提出了未来不同时期奋斗目标,在达到国函[2015]66号批复规划要求的同时,部分指标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切实增强湘江新区自身发展能力——

多规合一做好新区发展规划。湘江新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的理念,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统筹布局新区人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水准,同时结合“精明增长”要求,统筹推进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和人口隔离化,为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美的新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把握规律优化开发建设节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结合长沙市“十三五”规划、“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定位新区核心圈层、规划圈层、辐射圈层的功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开发重点和时序,逐步完善新区功能。先期重点打造完善、高效的城际交通体系,加强与铁路运输网、水运网、公路运输网、航空运输网的对接,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高效畅通的人流、物流通道。

加快推动科教创新资源转化。湘江新区依托岳麓山大学城以及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高新区,深入推进区校合作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构建从研发、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层次科技创新融资服务体系,推动突破企业技术瓶颈向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攻关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转化。

实施联动型协作发展模式。按照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的要求,推动核心区域、规划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做好与长沙主城区和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的互动发展。同时,向南加强与株洲、湘潭的联动,向北推进与岳阳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联动,向西推动与益阳、常德、娄底的联动,并积极对接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地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湘江新区发展活力——

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湘江新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省、市大力推进相应管理权限的下放,只要新区承接得住、落实得了的,都一律进行了下放。对未授权和委托的行政管理事项和权限,省市相关部门都开通了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简化程序、压缩时限,高效快捷办理。

优化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完善了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管委会的职能,扩大了管委会权限。省委、省政府对湘江新区主要实行宏观领导、政策支持,长沙市具体负责湘江新区的日常工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直相关厅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湘江新区重大事项的协调决策。新区管委会行使省政府授予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市政府授予的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新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融资创新力度,运用“投贷结合”(基金股权投资与信贷资金合作)、“债贷结合”(债券与贷款组合)等多种工具,形成“小基金+大信贷”的模式,确保了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设立城市发展基金,以低成本与银行合作设立了城市发展基金200亿元,成功与国开行签约了570亿元融资战略协议,与建设银行等开展深入战略合作。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中运量交通、麓景路南延线等一批PPP模式合作项目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此外,整体协同推进征地拆迁,保障了坪塘大道南延线、湘江欢乐城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湘江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长沙市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新起点、新定位、新要求,湘江新区坚持“统筹、融合、创新”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有新谋划,项目建设有新举措,征地拆迁有新力度,融合发展有新进展,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新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仅1至8月,合同引资约800亿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9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20亿元,增长16%。1至9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95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1234亿元,增长19%;财政总收入118.5亿元,增长14.8%。

战略谋划有新思路。新区委托省市相关部门,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严格分析和测算,科学编制了《湘江新区发展规划》,同时抓紧编制空间战略、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保护、城乡一体化等多个专项规划,并力争多规合一。基本完成了重点改革和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高端制造业行动、创新创意产业行动等计划的制定。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国家级新区重点改革的安排,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实施了直接补偿到村的综合型生态补偿机制以及融资模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请求省委、省政府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有部分内容得到了具体落实。

项目建设有新速度。湘江新区一方面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项目、公共配套、区域融合等的投资力度。2015年,铺排产业项目51个,较2014年增加11个,年度投资增加38%;增加公共配套项目8个,年度投资增加30%;实施区域大交通项目15个。另一方面,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5年度147个重点项目开工率约82%,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03.6亿元(不含纯房地产项目)。目前各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意见,把项目调度覆盖到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工程施工、资金保障、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全过程,项目监管规范有序。

产业导入有新气象。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湘江新区引进了华谊电影文化城、华强美丽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国际医疗健康城、高铁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高端服务业项目近30个。中建梅溪湖沿湖商业街、渔人码头已部分营业,湘江欢乐城、湘军文化园、金茂国际广场等加快推进。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中铁通号集团、中兴通讯等高端制造项目成功签约,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即将落地投产。此外,湘江新区还大力实施创新创业,促进检验检测、“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增移动互联网企业约500余家,联通云数据基地、腾讯众创平台、微软孵化空间等已经落地或即将落地,实现了新兴业态的快速壮大。

建设品质有新提升。一是通过优化规划设计,提升了滨江、洋湖、大王山片区和梅溪湖国际新城片区的规划质量,打造高端产业集聚的品质新城。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把湘江两岸打造成与上海黄浦江两岸相媲美的经典之作”的指示精神,迅速对湘江西岸沿江规划建筑进行了优化提升,即将启动具体工程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如坪塘大道南沿线、岳宁大道、潇湘大道西线、含浦大道(第一段)、梅溪湖路西延线等一批区域性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

4 为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带来深刻启示

湘区新区在我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的重大使命。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新区城市骨架已经拉开、产业基础比较完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新区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其在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上的引领带动作用,就必须坚持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共同发力、政策支持与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享成果的局面,为新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要把高水准的规划作为新区建设的龙头引领。规划管理是新区发展的生命线,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决定了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层次。一直以来,湘江新区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加强规划管理,根据“三个三分之一”的建设开发思路(即新区范围内三分之一为建设用地、三分之一为生态用地、三分之一为农用地),聘请国内外高层次权威机构编制新区战略规划,使新区的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着力提升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规划一旦确定,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龙头地位,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对不符合规划定位的项目、产业坚决拒之门外,避免新区建设无序混乱发展。

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新区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产业的竞争力,培育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湘江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按照新常态和新要求,把发展重心和着力点放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抓好新区丰富的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突出项目带动的作用,持续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大项目,以增量带存量,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依据“产业链全景图”,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又立足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区资源和产业由聚集到聚合、聚变,以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形成新区未来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要把改革创新转化为新区建设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是新区长期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区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创造经验,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新思维认识新常态,以新探索适应新常态,以新经验引领新常态。新区是引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复制推广其他国家级新区的成熟经验;又要立足自身禀赋,打造自己的特色,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试验功能,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形成有利于转型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新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建成区,而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区。新区不仅要有经济新亮点、产业新形态,而且要有生态新形象、城市新风貌。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区;又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守护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秉持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一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