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加快邵阳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21.09.2015  18:39

        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城,邵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坚持规划引导。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加强产业规划。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邵阳市西部六县市生态文化旅游圈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下一步,必须抓紧编制出台重点旅游景区和景点专项规划,努力实现邵阳由原来的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
        二、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建好“龙头”,即建好大崀山旅游片区。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崀山核心景区的主要产品开发,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5A景区创建。突出以崀山为中心,联动夫夷江、舜皇山龙头项目内部布局建设,提升景区外围村镇、县城配套功能,进一步丰富与强化传统旅游要素。着力打造崀山—南山—黄桑旅游金三角,加强串联三个旅游景区基础建设。二是做强中心。即建好市城区旅游服务中心。要突出以城市旅游、休闲游憩、特色商贸旅游、滨水体验、历史人文、环城市娱乐养生产品等为开发重点,把市城区打造成湖南西部地区的旅游集散枢纽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配套功能区、旅游综合服务区。三是突出重点。加大南山、黄桑、云山、花瑶、挪溪森林公园、蔡锷故居、紫薇博览园、白水洞等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打造一批有卖点和看点的国家级景区。依托沪昆高铁,着力建好进入邵阳旅游北大门,加快打造贯穿新邵、市城区的旅游走廊。四是夯实发展基础。围绕旅游景点、景区,对接区域大交通,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市域旅游路网,构建市域内旅游交通线路体系。尤其要加快串联各景区、景点的交通路网体系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投融资体系,搭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格局。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市、县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并且每年要按一定比例增长,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制定、宣传推介、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造就良好发展态势来引导社会投入。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利用国家环保治理、生态示范工程、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湿地保护、文物保护、河道整治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包装,各有关部门联手向上申报,共同扶持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充分利用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政策,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创建一批乡村生态景区。三是实施对外旅游招商。整合旅游资源,把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到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向外推介,争取外来资本通过融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共同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对于重大项目,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办法,既可由外商整体投资,也可以分成若干子项目切块实施,使之成为景区一盘棋中的“棋子”,以切实推进景区建设速度。四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扶持旅游企业,吸引民资注入旅游业。五是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通过整合与旅游相关的国有、集体资产,成立旅游投资公司,按章程实施对全市国有、集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
        四、有效开展营销。围绕“深耕省内,炒热武广,进军沪昆,打通港澳,触及韩台”的基本思路,加强旅游产品营销。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制度办法,积极引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集团进入我市旅游市场。二是充分利用大台、大报、大刊等传统媒介及目标市场的各类户外广告高密度宣传我市旅游。重点加强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优势拦目合作,广泛宣传邵阳旅游产品。三是借力武广、沪昆高铁,重点拓展广州、上海、深圳、南昌、杭州、武汉等目标市场,积极对接沿线城市旅行社,通过利益分成、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旅行社到我市开设分社,组织游客来我市旅游。四是借力湘桂黔旅游大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张家界、桂林等地的合作,依托三地优势拓展客源市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邵阳市旅游外事港澳侨务局 供稿)
       

(编辑:曾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