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三区一高地”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
梅溪湖国际新城片区,树绿水清。
河西滨江新城,城在林中,人在画中。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李锋摄(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记者 朱敏 周小华
昨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布重磅消息:国务院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从此,湘江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跃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今年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为何受青睐?让我们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感受这片热土地上跳动的脉搏、迷人的魅力以及未来美好的发展蓝图。
【坚实基础】
40余名两院院士汇聚新区
湘江新区能获得国务院的批复设立,与该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条件不无关系。
一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在国家城镇化“两横三纵”战略格局中,新区位于长江横轴和京广纵轴的结合点,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核心区域。京广铁路、洛湛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横贯新区,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在此交会。
二是科教创新实力雄厚。新区现有两院院士40余名、大中专院校30多所、在校大学生30余万名,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0多家部(省)属科研机构,是国家重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近年来,新区率先实行了生态环境资源补偿、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土地整治、污染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财税七大政策,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机制,新区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五是区域综合承载能力较强。新区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电、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具备了大规模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基础条件。生态条件良好,拥有岳麓山、橘子洲、洋湖湿地等大批生态景观资源,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战略意义】
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
“建设湖南湘江新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湘江新区建设,有利于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集聚新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引领和带动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更好更快发展;有利于培育沿江开发开放新支点,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有利于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新经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示范。
【重点任务】
新区城镇化率
2025年达80%左右
据湘江新区负责人介绍,建设湘江新区有六大重点任务。
一是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重点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基地,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重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三是培育文化产业高地。重点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五是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重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六是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通关体系和综合性开放平台。
该负责人表示,将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带动湖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支撑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区。
【战略定位】
湖南湘江新区如何实行战略定位?湘江新区负责人介绍,湘江新区定位为“三区一高地”。
一是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新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园区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创新创意和资本紧密结合,推动产业承接和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创新创意发展新高地;
二是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坚持以人为本,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打造功能完善、产城融合、活力充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智慧新城,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三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及时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注重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与现代经济良性互动。
四是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紧紧抓住国家构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内港口与长江港口群的有机联动,加快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区域大通关体系,打造通江达海、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功能分区】
构建“两走廊、五基地”总体发展格局
“在功能分区方面,湘江新区构建功能协调互动、空间舒展有序的‘两走廊、五基地’总体发展格局。”昨日,湘江新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两走廊”:一是湘江西岸现代服务业走廊,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二是319国道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依托区域内重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五基地”:一是自主创新引领基地,构筑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优质平台,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围绕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食品加工、再制造等支柱产业,瞄准研发和产业链配套环节招商引资,着力推动新区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三是总部经济集聚基地,高标准建设梅溪湖总部经济区、洋湖总部经济区和滨水新城,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集聚落户;四是生态旅游休闲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医疗健康、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产业,打造完整的旅游休闲及衍生产业链,努力建设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五是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打造融生产性、休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延伸阅读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国家级新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国家级新区实质是一项特殊管理权,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新方法,新区之新就在于赋予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在更大的范围内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其二,也是重要的一点,国家级新区的获批,意味着将在土地和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支持。
12个国家级新区是哪些?
1.上海浦东新区
1992年10月批复。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2.天津滨海新区
1994年3月批复。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3.重庆两江新区
2010年6月批复。中央赋予其五大功能定位,包括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等。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2011年6月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甘肃兰州新区
2012年8月批复。带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向西开放。
6.广州南沙新区
2012年9月批复。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7.陕西西咸新区
2014年1月批复。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8.贵州贵安新区
2014年1月批复。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路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9.青岛西海岸新区
2014年6月批复。担负海洋强国和改革开放的双重使命。
10.大连金普新区
2014年6月批复。进一步深化与东北亚各国各领域的合作。
11.四川天府新区
2014年10月批复。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2.湖南湘江新区
2015年4月8日批复。重点任务是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产业高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