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文、汪澄:“书画伉俪”刚柔相济的画意人生

05.02.2015  18:43


  王苑文作品


  汪澄作品

  王苑文,广东梅州人。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湖湘名人书画馆馆员,杜甫江阁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书画精粹》杂志副主编。潜心研究画马,其大泼墨奔马,笔墨洗练,痛快淋漓,气势磅礴,体现了昂扬奋进的龙马精神。其作品早在1964年、1972年、1975年、1979年就参加全军、全国美展,曾赴台、日、韩、加等国办作品展。

  汪澄,武汉人。湖湘名人书画馆馆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研究员,杜甫江阁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数十年来专攻仕女画创作,所画人物婀娜多姿,娇媚动人,深受广大群众和收藏家喜爱,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展览并获奖,曾赴日、韩、加等国办作品展。

  为民网长沙2月5日讯(记者 李超 罗莎)“因画而起,以画为‘媒’”,他们的相识在湖南美术界成了一段佳话。相濡以沫几十年,他们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艺术创作中相互切磋,他们就是伉俪艺术家王苑文、汪澄。

  近日,为民网艺术频道《艺术之子》栏目采访了伉俪艺术家王苑文、汪澄。两位艺术大家,虽已年近古稀,却始终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不乏经岁月历练的大气深沉。整个采访下来就像是放了一部电影,两位艺术家用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了他们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夜阑卧听风吹雨,天马冰河入梦来”——马的精神激发画马热情

  为民网:王老师,我知道您以画马著称。您当初为何钟情于画马?

  王苑文:我画马算比较晚的,算是半路出家吧。我之所以钟情画马是热爱马的精神。马是人类的挚友,尤其对我这种当过兵的人来说,更有体会。比如讲,马在枪林弹雨下,它毫不畏惧,跟战士们英勇奋战,当骑兵倒下了,负了伤,它一直在你跟前,甚至跪下来让你上去,这种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在我的心目中,马既是英雄的象征,又是速度和力量的代表。自古以来马被称作是地上的“”,故常将“龙马”并称,龙马精神也代表了炎黄子孙攻坚克难的一面。所以我爱马,也爱画马,实际上就是爱马的这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民网:古人画马,各有千秋。比如,曹霸画马,以势夺人,所画之马,极富野情野趣。韩干画马,以形为上,膘肥浑厚,有雍容富贵之态。那您笔下的马风格是怎样的?有何寓意?

  王苑文:古人的技法,我们后辈很难超越,只能说我们有自己的风格。我画马主要是继承徐悲鸿先生画马的一些技法,用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再融进西画的光、影、素描,以及体面关系和透视,来体现马的强健和奔腾的姿态。

  不过我画马跟徐悲鸿先生画马有些区别,我的线条追求更加奔放,笔墨更加随意。我在画马的时候,就用夸张的手法,马鬃和尾巴都是夸张的,实际上马鬃没有这么长,我画的特别飘逸,同时一笔就画出来,有浓有淡,不是一根根的去描。

  徐悲鸿先生他画的马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体现他的忧国忧民、爱国精神。而我画的马体现的马的奔放,实际上也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正在飞速发展,13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圆中国梦,共同见证伟大东方大国的崛起。

  为民网:您经历了部队的洗礼,您的部队生涯对您今天的书画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苑文:我是1961年到的部队,那时训练量很大,很辛苦。说来也奇怪,那时候我画画的劲特别大,训练完,就拿起画笔,乐此不疲。部队的生活充实而丰富,这为我提供了许多素材,我在部队也创作一批体现部队生活的作品,在全军画展上获过奖。

  部队生活对我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军人雷厉风行,奔放、洒脱。我的画里面,尤其是以“”为主题的画里面,都能一一体现,不拖泥带水,笔画很干净很利索,这跟部队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为民网:您参与创办的《书画精粹》这本杂志,在湖南反响很大。听说您为了杂志,放弃了行政的路,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王苑文:我原来在省委老干部局办公室副主任,当时《老年人》杂志社正好需要一个处级干部去,所以我自己要求到《老年人》杂志社去。现在好像有些人就不理解了,当个行政干部好好的,为什么到哪里去?实际上到杂志社以后,我认为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我喜欢画画,我到那边去可以更好地发挥我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到了杂志社以后,我也提高了我的书法、画画水平。我做为杂志社副主编,需要审查投稿作品,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地充电,所以才有今天的书画水平。现在我们在《老年人》杂志的基础上创办的这个刊物叫做《书画精粹》,有着广大老年人、青年人读者。《书画精粹》是湖南省发行量最大的书画类的专业刊物,既有学书法方面的知识,又有教画画、写字的技法的东西,还会定期登些老同志的作品供大家交流。

   汪然深情仪画苑,澄而惬怀习书文”——以画为桥共发展

  为民网:“倾城倾国貌,端庄华丽风”、“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些是古人对仕女的写照。在大唐时期,仕女图盛极一时。汪澄老师就是现代仕女图画家的一个代表。汪老师,您是如何跟“仕女画”结下缘的?

  汪澄:绘画是我一生的爱好,特别是仕女画。

  初中和高中是在武汉市寄宿女子中学就读,那里有一千多名妙龄女学生,是我画仕女取之不尽的素材。

  改革开放后,是我专攻中国仕女画的20年。一方面因为我国仕女画艺术空前繁荣的氛围,增强了我画仕女画的激情。另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和专业进修,人物画的基础较为扎实。再就是退休后时间充裕,在书画协会多年的工作得到了老职业书画家的指点,我的仕女图更是精益求精。

  为民网:您和王苑文老师画风一刚一柔,正好体现了太极八卦文化的和谐内在。那在现实生活中,您是如何促进彼此创作发展的?

  汪澄:说起我的家庭,也充满着“画意”。先生王苑文酷爱美术,书法写得不错,文章亦流畅。是“以画为桥”让我俩走进了婚姻殿堂。我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家其乐融融。

  我俩退休后,专注于对绘画的探索与追求,在外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类书画组织活动,在家则一起画画创作,互助切磋。老伴书法功底比我好,常为我的作品题诗落款。当画出满意的作品或者在技法上有所提高时,往往是他的高兴胜过我自己。老伴用我俩的名字作了一幅对联:“汪然深情仪画苑,澄而惬怀习书文”,让我非常感动。

  为民网:习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提出“艺术创作要贴近群众”、“要弘扬正能量”,两位老师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今后创作方向是怎样的?

  王苑文:过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出了文艺的服务对象和前进方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了这个服务对象和前进方向。明确了艺术是为人民服务,艺术的前进方向就是弘扬正能量,这是个伟大的进步。

  作为一位艺术家,我感触颇深。我认为艺术创作就是必须和社会、人民接轨,要接地气,弘扬正能量,把好的、传统的东西传递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我今后创作还是会以“”为主题,因为正在发展的中华民族就像飞速奔跑的马一样昂扬向上、自强不息,我要用手中的画笔来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见证中华民族的腾飞。

  汪澄:现代仕女画也像许多国粹艺术一样,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在历史进程中,许多女性早已深入人心,比如穆桂英、樊梨花、文成公主、蔡文姬等,这些女性将是我今后仕女图创作的一个重点。另外,我想把仕女图与古典诗词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服务人民。

  我画仕女图的意义就是传递美,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在日趋烦躁和喧嚣的今天,希望这种简单、直接的美能给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些调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