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湖南建立整体联动体系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08.09.2016  21:19

  

  (《中国社会报》2016年9月6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王 铭 通讯员 陈本文 祝林书

  近年来,湖南以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突破口,从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入手,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有序协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合力。在湖南省减灾委副主任、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看来,湖南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不是单靠自上而下的机制,而是一个将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力量集结的整体联动体系。

  注重统筹协作 强化科学执行

  如何有效防灾减灾、高效协作救灾?去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更加注重发挥省减灾委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成立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有效促进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这一决策部署在今年得到了进一步检验。今年1月-7月,湖南先后发生39次降雨灾害过程,其中入汛后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过程32次。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省14市(州)1595.6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3.2亿元。总体上看,今年灾情较去年同期明显偏重,受灾范围广、频次多、因灾损失大等特点突出。对此,湖南省减灾委各涉灾成员单位切实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提前做好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灾情发生后,湖南省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灾情会商30余次,派出灾情核查、防汛指导和地质灾情评估工作组60余个,共同校核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房屋倒损数量、直接经济损失等关键指标后,再续报灾情数据,确保灾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驻湘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充分发挥防汛抢险突击队和先锋队作用,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保障了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社会稳定。

  各级减灾委科学调度安排,重执行、敢执行、善执行,提前做好群众紧急避险转移和生活安置救助工作,特别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漫堤、古丈县默戎镇山体滑坡,益阳市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等地河水暴涨,岳阳市华容县新华垸溃堤等重大灾害事件中,避免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

  提升基础能力 积累减灾经验

  7月17日,特大暴雨袭击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上午11时20分,龙鼻村村主任石远忠发现村后山体冒水,部分泥沙携带而下,有垮山迹象,立即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转移。就在受威胁群众全部转移后,山体轰然垮塌滑坡,7栋民房瞬间被淹没。

  同一天的14时45分,临湘市羊楼司镇龙源村党支部书记潘梅芳在收到市气象局的预警短信后,立即通过乡村大喇叭预警村民。随后迅速组织村里的党员、组长、沿河联防队员,挨家挨户通知村民转移。当日16时,全村成功转移近300人,无一人伤亡。

  湖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湖南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契机,连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了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譬如,龙鼻村群众在这次山洪中转移如此之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创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注重日常宣传演练,使群众遇险知道往哪里转移、如何转移。

  为了做到主动发声不迟疑、灾情发布不拖延,湖南省政府安排1300多万元,专项支持乡镇网络报灾体系建设,并依托各级各部门现有资源,建立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平台、应急网络通信平台、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湖南省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创新工作机制 引导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机制,畅通社会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是今年湖南高效有序应对自然灾害并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湖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引导促进社会力量有序理性高效地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湖南已探索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提供协作平台,汇总和协调各方需求信息,进行有序的资源对接。

  在今年的暴雨灾害发生后,蓝天救援队、长沙市岳麓区大爱无疆公益文化促进会、绿舟防灾减灾促进中心等社会组织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开展抗灾救灾,多个专业社工机构更是成为灾害中的柔性救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