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制度 实施精准救助 优化民生服务——益阳民政织牢民生保障网

04.11.2015  23:43

  11月3日,市民政局传出消息,从当月起,我市城市低保标准由330元/月提高到350元/月,月均保障对象12.18万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27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165元/月提高到175元/月,月均保障对象 21.67万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125元。近年来,益阳民政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提升民政服务民生水平,切实加大了对社会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民政工作就是要体现‘民’字特色,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要不断实现思想理念、工作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件件实事要暖着百姓心、围着百姓转。”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新民如是说。

  城乡低保工作连续多年纳入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打造阳光低保,实施精准救助是我市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市民政局制定了《益阳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操作规程》,初步建立起了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去年8月,我市及时修订了《益阳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从资格条件、申请及受理、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全面规范城乡低保工作。去年,民政部门还开展了城乡低保“阳光行动”,对所有在册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行了全面清理排查,入户调查率、民主评议率、公示公开率达100%,全市共清退城乡低保对象56102人,较好地解决了“社情保、关系保、错保”等问题,城乡低保管理日趋规范。

  医疗救助制度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为重点,积极拓展医疗救助的形式和内容。出台《益阳市医疗救助实施细则》,以保基本为重点,以大病救助为重点,全面实施“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为主的医疗救助模式,积极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相衔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结算机制。落实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政策,实现基本医疗“零支付”。同时,将重症精神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急性白血病等病种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当前,我市医疗救助覆盖率全面拓展,1至8月全市实施医疗救助47.2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672万元。

  五保供养事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不久前,来自我市各乡镇敬老院的129名养老护理员在高级技工学校参加系统培训,学习养老护理专业知识,实现持证上岗。近年来,民政部门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着力打造规范化乡镇敬老院,不断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全市共保障农村五保对象42879人,有乡镇敬老院119所,村级“五保之家”93个,集中供养对象10593人,集中供养标准平均达5920元/年。

  民政工作体现民生温度。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是民政部门做好民生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民政局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优化民生服务,将用心察民情、耐心释民惑、热心解民忧、全心为民生的“四心”理念,贯穿于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双拥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五大体系中;在全系统推行以事前主动服务、事中温馨服务、事后追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管理、规范服务的运行机制,着力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前置条件,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市已有30个乡镇(街道)利用政务窗口或民政工作平台,设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做到了救助政策、工作职责、监督投诉电话上墙;着力优化服务软环境,营造贴心、温馨的服务氛围;把事后追踪服务规范为电话回访、处理投诉、限期整改、情况反馈四项必要程序,健全完善对群众诉求的受理、办结、反馈机制,力争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