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面临危机?政协委员建议建立花鼓戏数据库

08.01.2017  02:09

(点击进入专题。)

  (政协委员银铮铮为保护花鼓戏“支招”,建议建立长沙花鼓戏数据库。图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摄)

   星辰在线1月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梁文婷)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取舍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地方戏曲的受众锐减,面临深刻的危机。政协委员银铮铮为保护长沙花鼓戏这样“支招”。

  “长沙花鼓戏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汉民族承传的民间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银铮铮告诉星辰全媒体记者,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地方戏曲,但对艺术档案的整理、保护相对滞后。挖掘整理长沙花鼓戏优秀传统剧目、名家唱段,通过收集、分类、编目等方式,运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建立完整的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刻不容缓。

  银铮铮建议:由财政等相关部门拨付专款,专用于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由相关文化部门对长沙花鼓戏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开展长沙花鼓戏流行区域的戏曲普查。由长沙市文广局牵头,联合相关长沙花鼓戏演出、研究机构,对市、县长沙花鼓戏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录入,共同承担长沙花鼓戏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相关链接: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保护长沙花鼓戏,对保护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研究湖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现代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发湖南旅游资源,加快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长沙花鼓戏荣耀入选,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长沙花鼓戏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培养了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名家名角,除积累《打鸟》《讨学钱》《送表妹》《小砍樵》《打铁》《访友》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外,在新剧目创作编演中,紧跟时代步伐,50年代的《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两个党员》、60年代的《柯山红日》《打铜锣》《补锅》、70年代的《沙家浜》《送货路上》《两张图纸》《野鸭洲》、80年代的《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喜脉案》、90年代的《桃花汛》《羊角号与BP机》《乡里警察》、新世纪的《老表轶事》《走进阳光》《作田汉子也风流》……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长沙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民间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情感状态和社会风貌。长沙花鼓戏作为汉民族承传的民间文化,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