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汲生军:从黄海之滨到大漠边陲 无怨无悔为青春做注

28.08.2015  20:55

  编者按: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是美丽的、新疆是开放的,60年来,我们或目睹、或亲历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杰出青年,怀着感恩之心、爱疆之情把自己的故事献给新疆,他们讲述着不同的新疆故事,体现了永恒的新疆精神,描绘着新疆宽广的未来……在此,本网特制作援疆干部系列励志人物访谈,讲述他们援疆的精彩故事,以纪念他们在新疆做出的贡献,弘扬援疆干部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精神。

   “中国梦 新疆情”纪念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援疆干部系列励志人物访谈之④

汲生军认真与同事交流工作。汲生军供图。

  广袤的西部地区,地大物博,却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发展迟缓。自2000年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发展的春风吹来,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资助和扶持源源不断输送到这里,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新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早在1997年,山东省便已与新疆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对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等地实施对口援助,大批“身怀绝技”的人才涌向那里,以奉献和牺牲为自己的青春做注。日照港对口援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汲生军是其中的一员。

   黝黑的面孔是我们奉献的痕迹

  汲生军至今还记得2011年刚到新疆的情景:放眼远眺,一望无际的芦苇、草丛和盐碱荒滩,气候炎热干燥,蚊虫成群肆虐,沙尘遮天蔽日。正是在那时,他平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环境恶劣”的分量。

  说起当地的“蚊虫”,汲生军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建设初期,正值盛夏,室外气温高达40多度,施工人员每天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芦苇丛里。当地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蚊虫“毒翅虫”,身上凡是被它咬过,都会立刻出现白色的水疱或脓疱,严重的还伴有恶心、呕吐、恶寒发烧等症状。这样一天下来,浑身都是伤痕和红肿的大疙瘩。

  不过与工期紧、工程量大的困难相比,这点困难只能算作“毛毛雨”。据汲生军介绍,作为道路施工最重要的材料,项目总共要用90万立方叶尔羌河道的河砂,但是汛期却只给他们留了不到一个月的取砂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与时间赛跑,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考验难题。

  “为了保证沥青路面铺设质量与进度,2011年冬天我们在零下10度、20度的严寒中建沥青站、收储沥青,2012年夏天我们在南疆强烈的阳光下铺设120度高温的沥青路面。”为了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全体员工头顶烈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用二十天的时间储备了三分之一的总用砂量。

  狂风沙尘、高温暴晒,外加水土不服,一段时间下来,偶尔照照镜子,汲生军甚至都不敢相信镜子中那个“面目全非”的人就是自己。“想想这些兄弟们,谁不曾在内地过着舒适的生活?面对一张张晒得黝黑的面孔,疲惫的眼神,我很心疼。”汲生军的眼角止不住泛酸。

[编辑: 刘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