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精准扶贫进行时:专利技术助贫困村"新生"

18.04.2016  09:50


省知识产权局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贫困居民黄秀花老人(左二)家中走访。

   春天的交响曲▪精准扶贫进行时

  引种建基地,保底价格收购茶叶 引进专利技术,寻多方脱贫之道

   扶贫点简介

  对口地点: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新生村

  帮扶单位:湖南省知识产权局

  乡村介绍:船形乡新生村位于炎陵县西南边陲,距炎陵县城37公里。全村户籍人口1486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0余户,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465元。该村为山区村,人多地少,全村耕地735亩,人均不到5分地。据统计,该村有建档贫困户88户,205人,普遍家庭负担较重。贫困户中家里有病人、残疾人的56户,占贫困户的63.6%。205人中有108人无劳动能力。

   帮扶措施

  ●办一个茶叶种植基地。将土地集中起来,在新生村投资50余万元新建一个不少于50亩的茶叶基地。

  ●成立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全村贫困户囊括进去,通过标准化管理、规范运营,使社员从中受益,实现持续增收,贫困农户和集体经济按约定比例分红。

  ●引进一个专利产业化项目。根据村里的自然资源,引导村内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带头开展油茶复垦,带动全村致富。

  ●修一条村组公路。已经完成机耕道一条,解决200余人的耕作问题。准备投资20万元新建深坑道路4公里,解决200多人的出行问题。

  ●建一个群众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启动新生村群众活动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村决策会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幸福院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

  一条清澈的斜濑河缓缓从村中穿过;梯田从河边一层一层往上延伸,蜿蜒错落,阡陌纵横;田中成片的油菜花金黄烂漫,紫色的云英增添了一丝炫彩……

  美丽的背后,却是生活的贫瘠,这里便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新生村。

  2015年4月,湖南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一边“引流”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一边引进专利技术来“造血”产业,通过科学技术“精准扶贫”。

  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来之后,村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贫困如何一步一步走远?听听他们的故事。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周闯

   引种“黄金一号”收入将大增

  主人公:黄欠娥

  年龄:59岁

  变化:茶叶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今天没摘多少,清明节一过,明前茶就基本采摘结束了。”提着大竹筐,黄欠娥走了半个小时的路程,将新采摘的茶叶送到收购茶叶的茶厂。茶厂负责人陈永鹏帮她称重后,现场付款,半筐茶叶卖了120多元。

  黄欠娥一辈子没有出过几回这层峦叠嶂的大山,几乎每天都劳作在自家的几分田里,一年到头仍旧只能填饱肚子。三年前,村里开了一个茶厂,她也种了半亩白茶,每年能赚一千多块钱,家里终于有了些积蓄。她说:“今年又把地整了一遍,种了一亩多‘黄金一号’,一年可以采摘三季,每年的收购价格有‘保底’,只要自己勤快点,明年家里的收入可能达到3000元。

  “我们调研了很久,茶叶是最适合这里的产业。”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里介绍,黄欠娥所说的“黄金一号”是工作队在多方调研、考察后,从省茶叶研究所引进的品种。

  “目前已经开垦了80亩荒地,都种了‘黄金一号’,我们将以‘合作社+茶叶基地+农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李里透露,建设茶叶基地的同时,工作队也在船形乡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茶叶合作社,将茶叶基地分到每个农户,由合作社支付农民养护费用。到了采摘的季节,合作社以保底价格收购茶叶,并负责后续的加工销售。到了年底,合作社再将收益进行统计结算,向居民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帮助村民实现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