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怀化柑橘产业,岂“结构性”困扰了得

15.01.2016  15:21

弱市中,尽管经销户们的柑橘品种齐全、摆放齐整,上门问津者依然不多。

苦乐不均的经营大户

2015 年12 月25 日,难能可贵的冬日阳光终于探头探脑地钻出云层,将金色温暖洒向大地,让人欣欣然,飘飘然。上午10:30 许,记者乘坐的车停在位于中方县牌楼镇的新农柑橘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正门口,猛然抬头,迎面撞见满眼矮壮葱绿的橘树,片片肥硕红云骑在树梢头,早已把它们压得仿佛喘不过气来……

我们基地的山下红已经差不多卖完,总共80 万斤吧。”戴司元是怀化市新农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你看到的是专门为几个特殊客户预留的万把斤,过几天也要下树了。”他介绍,基地所产“温州蜜柑之王”山下红,11 月份开始销售,20 来天就基本售罄,除了从长沙等地陆续有人慕名自驾前来采购少部分外,大部分供应给了北京、上海的长期固定客商,坐地收购价3 元左右,不带包装,客户派车上门装运。如果带包装就比较贵,8 斤/ 件的礼品包装,销售价是100 元/ 件;10 斤/ 件的普通包装,也卖到了60 元/ 件。记者发现,怀化城区有些经销山下红的水果店面,散装山下红零售价为6 元-7 元,戴司元说:“这是我们分级挑选后的散装次品,是他们自己来收购的,我们不送货,至今也没有设立任何专卖店或经销点。”记者谈及品相上乘的山下红能够卖到10 多元一斤,他表示“这种价格对柑橘来说着实不菲,可以算是怀化市场出现的价格极致了。山下红是新品种,品质好、口感好,市场反应好”,言语中掩饰不住些许“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得意。新农合作社1200 亩果园,主要种植山下红,同时还有尾张、宫川、大莆蜜橘,以及椪柑、冰糖橙、脐橙等品种。

山下红大王”在赚得盆满钵满之际,他的同行们却苦不堪言。“2015 年做柑橘生意亏死了,从来没碰到过这种行市。”罗长来是佳惠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的水果批发大户,他说2015 年柑橘价格变化迅速,总体呈下降趋势,令他防不胜防,亏不胜亏,比如芷江出产的南丰蜜橘,9 月份刚上市时批发价在1.3-1.4元(单位每市斤,下同),与2014 年持平,到11 月份就一路跌到0.6-0.8 元,“我刚开始进一块三四,卖也是这个价,后来发现市场根本卖不起价,只能平价销售。”起初三两天一个价,紧接着一天一个价,再后来居然一天几个价,甚至一个小时一个价的“过山车行情”,他回想起来就觉得后怕,“我准备按1.15 元收购价存个10 万斤,才开始收购就发现不对头,接下来价格跌得又快又猛,再不敢放开手脚收。”冰糖橙下树晚一点,10月末到11 月初,农户下树价0.9 元-1 元,他到麻阳、芷江、洪江种植大户家里收了8 万斤,结果最好的货只批9 毛,最差的只卖4 毛,亏得惊心动魄,大部分货索性存在冻库里。“小贩一元进货,可以卖到一块五,他卖不动就找我们压价,他们还能赚钱,我们不行,量大,只能批发。”罗长来说自己的经营效益还不能跟小贩比。

中方人周于良也是一个“老柑橘”,他说自己与人打伙,收了20 多万斤冰糖柚和冰糖橙,前者收购价从1.05 元到1.8元,批1.8 元-2 元上下,除掉10% 左右损耗,再摊上各项成本,每斤要亏二三毛钱,“冰糖橙更是要命”,他在安江的两个仓库,11 月中旬一共压了20 万斤冰糖橙,收购价起先是1.8 元,紧接着变成1.05 元,下旬一路跌到8 毛9 毛,再也不敢收了,因为“下雨天果子烂得快烂得多,越便宜越不敢收”,这批存货结果按1.8 元价格卖了3 万斤,其它没动,储藏费、包装费、人工成本加上损耗,亏大了。“我做了十多年水果生意,这么差的行情,从来没见过。

周于良2015 年投入80 万元做柑橘生意,迄今还只回收20 来万本钱,2014年投了100 万,赚了20 多万,不能比,“2014 年生意好时,一天能收七八万元现金,2015 年平均每天只有四五千元。2015 年这个行市,能够保本就是好生意。

大年”让人赔本赚吆喝

大户艰难,小户也不好混。近几天记者在怀化城区随机访谈了几位自产自销的柑橘种植户,发现他们的小日子过得也并不滋润。30 来岁的小罗来自芷江农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太平桥上兜售自家柑橘,批零兼营,身旁停着装满橘子的农用车。他说,上等宫川零售1.5 元-2 元,统货南丰蜜橘喊1.5 元,卖1 元-1.5 元,“扣除汽油费,就赚了点苦力钱”。他家有500 多棵橘树,2015 年出产了大约6 万斤橘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我认识的几个专业户,大多数没赚到什么钱,2014 年行情好点。

作为怀化长线特色农产品,柑橘为何让种植户、经营户普遍难以赚钱?罗长来说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柑橘大丰收,货多了自然赚不到钱,“2015 年是水果大年,各地水果大丰收,不管柑橘还是香蕉、苹果,都是这个情况,价格自然下跌”,柑橘表现得比较突出一点,譬如主产于麻阳、洪江、芷江的冰糖橙,辰溪、芷江、溆浦、麻阳的纽荷尔,芷江、麻阳、辰溪的椪柑,芷江、辰溪的南丰蜜橘,安江的大红橙,以及全市各地其它品种的蜜橘等,普遍增产都在30% 以上,多的倍增,都在差不多的时段往市场上挤,所以大家都白忙活。“我在麻阳收货时,看到当地一个柑橘园去年亩产六七千斤,今年达到8000 斤以上;广东、广西的砂糖橘,湖南的沙田柚,增产多在80%-100% 左右。老园子增产,新园子挂果率增加,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哪能不跌。

邵阳隆回人黄新良在怀化做水果生意多年,10 多年前守在中心市场,佳惠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一开业就进驻,看到2015 年柑橘行情不对头,不好做,索性封秤不做,暂时歇业,他与三四个人合伙,包括南丰蜜橘、冰糖橙、纽荷尔等,往年都要存个几十万斤等行市,这回十分保守,“直到最近价格跌到我认为是相对低谷时才考虑做点”,直到接受记者采访,他一点存货都不敢有。他说“2015 年雨水多,又是大年,到处增产,卖不起价,卖不掉就容易坏,很麻烦”,他的圈子里,赔本赚吆喝的多。

戴司元的分析相对全面。他说2015 年不但怀化,全省的柑橘总产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在10%以上。初步估算,全市柑橘产量稳定在100 万吨,2015 年是大年,至少有110 万-120 万吨,量增价减自在情理之中。宏观地看,2015年全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走低,9 月份北方苹果一上市,价格纷纷只有3 元左右,低的甚至卖到几毛钱,而2014 年都在5 元以上,南方的香蕉接踵而至,如法炮制,渐渐拉动水果大盘从一开始就时运不济,走低价路线,站位没站好。其次,南方2015 年阴雨天多,造成怀化以冰糖橙为代表的地产柑橘下树难、下树慢,酸度增加、糖度下降,容易腐烂,上市后少人问津,市况惨淡。此外,不少水果经销商包括贩子,原本期望所进存货一两天售罄,结果却延迟到四五天,于是不得不降价,紧接着大家跟风降价,市场需求量却相对恒定,并未因此拉动柑橘走量,价格战也就此起彼伏,使得行业内受完“外伤”受“内伤”。他介绍,芷江、麻阳、洪江,冰糖橙下树价低的时候只要五六毛,很多种植户跟他打电话找销路,他也爱莫能助,只能提醒大家适当储存一部分,等待行情转好。“整体来讲,2015 年怀化柑橘行情比较恼火,只有等市况好转再说。

不单是“结构性过剩

稍不留神,一个丰收大年,一个不尽人意的雨水天,将就一个“老江湖产业”一篙子打翻在地,颠倒众生相,足见怀化“传统强项”,短板是如何张目,承受力是何等脆弱。值得关注的是,记者近期在市内大润发、步步高、佳惠等超市发现,标明产自江西赣南的脐橙似乎一枝独秀,动辄五六元甚至更高的售价,一直不乏消费者追捧。这种橙子个大匀称,外观金黄,卖相较好,都贴有产地标签,给人一种比较高大上的感觉。如前所述,尽管尚未在市内架构任何形式的专卖点,“怀化制造”的山下红,依然在相关水果档口鹤立鸡群,销路看好。

业内人士指出,铺天盖地、烂天烂地的柑橘行市,折射出“结构性过剩”的现实及隐忧。全市上百万吨产量,绝大多数集中在冰糖橙、椪柑、蜜橘等有限几个传统品种上,你种我种大家种,然后扎堆上市,既无品种的差异化,也无营销的季节性交叉和互补,加上渠道狭窄,普遍走不出怀化销售市场这一亩三分地,“想要赚钱,只能赌命”。柑橘品改喊了许多年,真正下工夫去做、做到家的,又有几人?大家都满足于在长线产品的螺蛳壳里撕扯扭打,缺乏长远眼光和发展战略,“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怀化柑橘产业还将面临更大困扰”。

营销思路相对“短路”,是怀化柑橘产业的另一条短腿。对于在怀化卖场厮混得如鱼得水的赣南脐橙,你除了知道它价格高昂外,还了解更多信息吗? 2015 年9 月份,戴司元专程到江西安源县考察脐橙市场,发现全国不少地方品质较好的脐橙都在当地荟萃,然后挂上“赣南出产”的牌子后统一销售,部分返销原产地,身价登时倍增,令人感慨万端。“一个安源县,光脐橙加工厂就有85 家,每家加工能力都在3 万吨以上,这只是一个县啊!”据悉,“江西老表”也来麻阳等地收购脐橙,运回家去换个包装挂个牌子,大摇大摆就成了“赣南脐橙”,在怀化各家超市里游刃有余,身价看涨。相比之下,怀化大小柑橘经营户,普遍不会吆喝,即便守着上等货色,因为缺乏营销思维,也是萝卜白菜一路贱卖,与江西同行形成鲜明对比。

规范化经营理念淡薄,是又一个问题。作为近年来怀化柑橘品改的一大成果,山下红不仅为怀化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柑橘消费体验,还带动了芷江、中方桐木、洪江岩垅等地总计推广种植8000 多亩,成效有目共睹。可叹的是,山下红在一些地方推广过程中,被种植户人为改头换面、自降身价,结果沦为“四不像”,竹篮打水一场空。五年前,芷江有个专业户从新农合作社引进山下红,刚开始还能循规蹈矩,按照标准化流程种植,种出来的果品质量不错,技术服务方即新农合作社全部回购,种植户效益可观。没想到第二年此公突发奇想,搞起偷工减料那一套,为节约成本,施肥不按要求,过多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品质下降,品质管理也流于粗放,结果弄出光怪陆离的“另类山下红”,新农合作社婉拒回收,他只得将“另类山下红”当成普通蜜橘一样销售,效益可想而知,这是一个短视行为导致自作自受的负面个案,这类个案还有一些。戴司元认为,江西赣南脐橙怀化并不是种不出来,但类似好品种推广过程中经常变形,很多大户不按标准化套路组织生产,结果南橘北枳,事与愿违。

对先进种植、管理技术的运用缺乏热情,是制约怀化柑橘产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另一道制约瓶颈。据黄新良了解,广西桂林的砂糖橘、金橘,当地果农已经习惯于给果树盖塑料薄膜,所以果实品质好,卖得起价,广东同类货只卖2 元左右,桂林的可以卖到4 元,“这种盖膜技术,怀化这边普遍没有采用,导致果实品相差,不易保存,自然卖不起价。”此外,柑橘园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怀化也没有外地做得好,“怀化的冰糖橙为什么卖不过江西赣南脐橙?别人批三四块,我们的橙子、纽荷尔只能批到块把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他说湖北宜昌的脐橙也能卖出较高价钱,原因大同小异,“不光种植户,他们的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柑橘产业,从种苗规范到种植技术,以及管理服务都是一条龙,产业搞得好,水果卖相好、卖价高,果农很受益,怀化同行要想缩短与别人的差距,“有些事情要离开市场本身去找原因”。

靠天吃饭,“慢性病”如何治愈

种种信息表明,怀化柑橘产业,迄今还在仰人鼻息靠天吃饭,远未走进科学有序、理性发展的绿色通道。缺乏规模经营、不重规范经营、漠视规则经营,概括起来,就是该产业长期存在并且为人疏忽,有宽度少厚度、有路线少纵深、有重量少质量的“慢性病”,治疗这些“慢性病”无需“偏方”,但需“良方”。

新农合作社主打山下红,同时经营尾张、宫川、大莆蜜橘,以及椪柑、冰糖橙、脐橙等品种,除了山下红,其它品种下树价多在0.8 元左右,足见“花无百日红,橘无千般好”。戴司元总结道,怀化柑橘行(产)业,发展思路要转变,要从生产- 市场的传统经营路径尽快倒过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倒逼生产环节与时俱进,“不能只盯着产地基地,而要紧盯消费者和市场供求变化,决定生产种植。”他说,消费者如今已不大在乎你卖2元还是4元,关键在于货好,有品质,有品相,有品牌,烂大街的大路货,再便宜也会乏人问津,譬如麻阳锦红冰糖橙逆势而上,能够批到三四元,零售到了五六元居然卖断货,成为弱市中一个难能可贵的“小清新”,即为明证。

专业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应顺应市场潮流,强化柑橘产业的资源整合力度。靠天吃饭大背景下,务必提高柑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应设法承担起这个主体责任,现实却是,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敷衍搪塞,意味深长地地表示“粮食国家都放开经营了,何况柑橘?”任由传统产业自主自然,自生自灭。江西赣南于1996 年开始发展脐橙,刚开始情况也不理想,当地县长、县委书记便主动走市场、见大户,把脉听诊对症下药,还专门成立独立于其它农口部门的果业局,局长就是农委主任,后来提升至县委常委,由此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愣是做出了全国响当当的著名品牌,“如今在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市场,只要是脐橙做得好的,十有八九就是赣南的”。资源整合到位,品牌形象就出来了,包装、加工、储存、物流,等等,就可以全方位驱动,全链条带动,赣南的成功经验,值得怀化借鉴,“想当初他们还来怀化拜师学艺,如今乾坤倒转,各种缘由值得深思”。

罗长来认为,为怀化柑橘产业整形,契合点断然不能停留在依靠农户的自觉性上。譬如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果品品质,农业部门近年来也一直乐此不疲,但相关肥料投入需要农户自理,所以技术有了,操作流程有了,很多农户为着节约生产成本,却并不依规而行,柑橘总体品质依旧提高不快,参差不齐,结果还是人人独闯江湖,户户自生自灭,一盘散沙,徒唤奈何,“做好这个事情,还是要靠政府组织,部门引导”。

品种改良功课,必须常抓不懈。专业人士表示,除了山下红,锦红是怀化(麻阳)近年来又一个品改成功的范例,它是从冰糖橙系列中优选出来的品种,由于相对精耕细作,结果一炮打响,名利双收。相形之下,麻阳有个果肉鲜红口感独特的“血橙”却无此际遇,除产地外如今难觅芳踪,沦为墙内开花墙内香的小众品种,市场开发程度严重不足,因为乏人精心料理,品质参差不齐,沦为1 元上下的大路货,可惜可叹。湖南江永的沙田柚之所以出名,价格行市好,是因为当地农户管理得好,果实口感也好,施用农家肥,品质稳定。

黄新良则认为,地方政府应增加对柑橘产业投入,舍得在设施农业上下本钱,同时搞好服务,那么果农增产增收、产业平稳发展,还是很有希望。同时果农们也应摒弃粗放经管模式,重视精耕细作,重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将柑橘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经营,“但他们普遍缺乏战略眼光,缺乏资金实力,所以需要企业引领,这样才能避免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最终做大做强”。对于当前靠天吃饭、萎靡不振的行情迷局,周于良觉得很坦然,认为“不要想太多,想太多没用。不要悲观,悲观没用”,把该做的事情做起来,做好,就行了。

怀化柑橘产业此番横遭重度行情阴霾困扰,“三农产业”沦为“伤农产业”,病根何在,突围方向何在,很多人冷静之余,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品种改良、规模经营、精耕细作、政府积极介入等等,“一个都不能少”,都是突围路径,都在期待相关各方、社会各界作出理性评判、价值思考。戴司元意味深长地说,务必重视品牌的运用及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