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 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20.07.2017  10:33

 

  在徐特立故居纪念馆,徐特立的侄曾孙徐志忠仔细观看徐老写给后人的信件。  曾诗怡 摄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婧

  18岁起,办学校,教育救国;30岁时,断指写血书,激励青年;40余岁东渡日本、西赴欧洲;51岁时北入苏联;快60岁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72岁制定20年自学计划;90岁高龄仍手不释卷……他,就是徐特立。毛泽东、何叔衡、李维汉、蔡和森、蔡畅、许光达、田汉等都是他的学生。

  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经称赞他是“没有字的教科书”。日前,记者走访徐特立故居、徐特立研究所,拜访徐特立的后人、徐特立的研究者,听他们讲述徐特立秉持理想信念、影响身边人和后人的故事。

  一生奉献给教育

  穿过乡道上绵延的绿荫,记者来到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塘组。五美中学旁的小院落,便是徐特立故居。而他的故居,也曾是这所中学的前身。

  “徐老一生都在教书育人。” 徐特立故居管理人员黄莉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办学,他将自家的房子拿出来改建成校舍,吸纳当地贫困子弟入学。

  跟随黄莉的脚步,记者从侧门进入故居。“1916年,徐老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都归学校管理。当年,为了方便办学,他们一家人便是从这个侧门进出。” 黄莉边走边介绍。

  往大门里走,便是当年五美高小的教室,黑板和条桌凳子按原来的方式摆放着。

  在教室的一角,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青年学子们寒窗苦读的身影,听到琅琅读书声。

  “除了五美高小,徐老早期还在湖南创办了不少学校,被称为教育界的‘长沙王’,其实他办学的条件十分艰难。”长沙师范学院徐特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梁堂华告诉记者,在艰难办学的同时,他一直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徐老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都是步行往返。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他简朴到有人戏称他为‘徐二叫化’。”在梁堂华的带领下,记者在长沙师范学院徐特立纪念馆内看到了徐老补了又补的袜子和衣服。

  虽然他自己很节省,但对学生可谓是倾其所有。学生们曾亲昵地称他为“徐家外婆”,因为他对学生像外婆对外孙那样慈爱。国歌词作者田汉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就买了一顶相送。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了,他仍常说:“生活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他平时用的衣被鞋帽都是延安时期的,只要还能缝缝补补,就坚持不换新的。

  须发染霜跟党走

  这样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思想上却特别“新潮”。

  在梁堂华的讲述中,徐特立断指写血书是他这本“无字教科书”中最震撼人一页。

  1909年的夏天,徐特立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用鲜血写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须发染霜、年过半百,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走过20多个春秋后,救国的事业依然渺茫,徐特立发现,光靠教育挽救不了国家的危亡。

  此时他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势如暴风骤雨。因此,他果断放弃“教育救国”的主张。

  1927年5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在白色恐怖之中,经李维汉介绍,徐特立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陆定一曾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许多动摇分子纷纷脱党,年已五十的湖南老教育家徐特立却在这样的时候加入了党。这种消息,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就这样,徐特立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

  教育后人勿特殊

  “徐老虽然长期在外从事教育和革命工作,但十分注意对后代的教育。”梁堂华说。

  徐特立故居纪念馆中陈列着他对孙女徐禹强的教导。“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徐老出生地湘阴港村特立组(原五美乡荷叶塅),他的很多嫡系亲人仍住在这里。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徐特立的侄曾孙徐志忠。

  “虽然未曾和徐老谋面,但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徐志忠边说边拿出一封自己收藏的信件。“这是我爷爷徐植本当年写给我爸爸徐经富的回信。”

  他告诉记者,1960年10月,他的爷爷,也就是徐特立的侄儿徐植本,专程去看望徐老,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当时就想,叔姥姥在北京当官,爷爷又和他在一起,何不写封信去,请叔姥姥给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呢?于是一封求职信寄到北京。等了近一个月,收到了爷爷的回信。”

  泛黄的信中写道,“经富我儿,你好!你想到外面谋生活的决定要打消,不要离乡外出,宜在当地苦守工作,苦干下去扎下根子。什么事都要由组织照制度办事,不能由个人单独行动。你好好安心在红旗厂(当时的五美乡红旗泥瓦厂)工作,做个先进人物。”

  “这封信虽然是我爷爷写给我爸爸的,但爷爷肯定是受了徐老的影响!”徐志忠说,收到回信后,父亲安心在红旗泥瓦厂工作,而且越干越出色,终于当上了厂里的负责人,真的成了一个先进人物。“这封信也影响了我们几代人,他们有的安心务农,有的努力做工,有的发奋读书,秉承前辈的教育情节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

  徐志忠当年曾在五美中学读高中,“成绩还算不错。”1979年考大学时,得知长沙县望城县分县(现长沙市望城区)急需老师,他毅然决然地写下申请,自愿去读师范类院校。如今,他在教育战线上已工作了36年。

  “我们虽然深深地为自己是徐老的后辈亲人感到骄傲,但我们决不打着徐老的牌子做任何事情。”徐志忠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为徐老抹黑,才无愧于是他的后人。”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