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打造大气污染治理示范城市 集中优质资源 强化科技创新 促进协同防治
曾几何时,苏南是梦里水乡,而苏北在人们印象中是“大风起兮云飞扬”。抖落满身尘埃,苏北重镇徐州期待一次再出发。
随着全国首家大气环境协同发展中心正式宣布落户徐州,打造大气环境领域的国家级示范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推进大气治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这座城市的绿色化发展步履显得更加铿锵有力。
产学研结合治理雾霾
在过去的两年间,徐州的空气质量实现总体改善。PM2.5浓度较2013年大幅下降,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持续增多,重污染天气减少。
今年1月~5月,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5年同期提高6.0%,PM2.5浓度较2013年同期下降18.1%,徐州成为江苏省三项考核指标同步达标的7个城市之一。
尽管徐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徐州的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资源环境压力仍较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治理大气污染,解决区域性复合空气污染,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
在中国(徐州)大气环境保护高峰对话暨大气污染防治共同宣言发布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徐州将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坚持降煤、控排、禁烧等多管齐下,加强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建设改造,全面深化各类污染源治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特别是加快推进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培育发展大气环保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努力形成大气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
正是基于此,中华环保联合会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大气环境领域协同创新载体——中华环保联合会大气环境协同发展中心。
中心将与国际国内有关权威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合作,重点围绕构建全链条大气污染防控体系,在大气环境领域整合全球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引进和助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实施示范工程项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心打造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全球知名的大气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搭建集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整合优势资源,探索综合解决方案
在此次高峰对话会上发布的徐州大气污染防治共同宣言凝聚了各方共识,也为徐州的大气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共同宣言在筹划期间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诸多行动计划已先期启动和落实。
治理,迫在眉睫;破题,尤为关键。
放眼未来,徐州聚焦推动大气环境污染各方协同防治、推动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大气环境保护公益行动五大目标,提出“七个一”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基地;搭建一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一支国际一流科学家团队;设立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建设一个技术与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开展一系列大气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打造一个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示范城市。
不难看出,徐州决策者们心意已决,并满怀信心。
据介绍,徐州市将在泉山区先期规划1万平方米楼宇、5万平方米企业孵化器和1000亩建设用地,发起中华大气环境协同创新联盟,组建公司化运作实体,搭建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相关各方将合作共建空气污染物检验测试平台、烟气治理综合环保技术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引入投资基金运作,将重点投向国际先进治理技术的引进与转化,筹建全国首个线上线下协同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设立大气环保领域慈善基金,开展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医疗救助、心理干预,推广普及大气环境保护、污染防护有关科学知识。
探索尝试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徐州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借鉴国际经验解决雾霾问题,徐州还请来了“外援”。泉山区人民政府与美国工程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大气颗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裴有康教授签订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将引进裴有康院士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有关技术、人才与团队等科研资源,企业、产品与解决方案等国际与国内产业资源,共建中美大气污染物治理联合实验室。广泛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及学者参与研究工作,共同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有关技术转化,有关产品、解决方案的推广和应用。通过技术产业化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为打造国家级、国际化、世界性的大气污染防控技术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做出贡献。
此外,10个大气环保领域的产业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成为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基地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示范城市的首批落地项目。
漫步在徐州市区的云龙湖畔,远处山峦叠翠,湖面波光粼粼。“半城煤灰一城土”的老工业城市一去不返,留给人们的将是崭新的绿色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