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学良将军幽禁在沅陵凤凰山的岁月(组图)

31.08.2015  10:32

刻骨铭心是“雪仇

——张学良将军幽禁在沅陵凤凰山的岁月

凤凰山张学良塑像 孙明汉 摄

凤凰寺 孙明汉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邓永松

沅陵凤凰山算不上名山,却因爱国将领张学良一度被幽禁于此,而名扬天下。

1938年四五月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从郴州转押沅陵,在城南沅江边凤凰山古寺度过了一年零4个月。

8月25日,记者登上凤凰山,看遗迹、遗物,听沅陵县政协文史委退休干部姜宏顶等讲述当年张学良身陷囹圄、心系抗战、不忘国恨家仇的故事。

少帅风采今犹在

8月25日清晨,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浓荫蔽日,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凤凰寺悄隐绿荫中,一如少帅当年的寂寥。

当年少帅张学良位高权重,一次英雄壮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从此失去人身自由50多年。周恩来对他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朱颜未改的凤凰寺建于明朝,斑驳间尽显沧桑。寺前摆放着一尊高两丈的张学良石像,笔挺的西装外披一件呢子大衣,乌发飘逸,英气逼人,眉宇间却难掩忧郁之情。

凤凰寺西头,站在走廊上,可隔窗看见少帅曾用过的书房和卧室,后人称之为“屈将室”。卧室小而简陋,书房比卧室稍宽敞,作为原物的靠椅静静摆在房中。当年张学良曾3次写信给蒋介石请求参加抗战,其中两封信就是在这间房里写成的。遗物无言,佐证着将军一腔报国之情。

防空洞壁写“雪仇

当时,负责软禁张学良的有一个宪兵连和一个特务队。现在沅陵凤凰山周围一公里范围内,仍遗留有3个碉堡、1个炮台、1个防空洞。名义上是保护张学良安全,实际是防日军报复轰炸和东北军解救。

防空洞在半山腰,离张学良住处500米,四周树木遮蔽,不易发现。洞有两丈多高,三面用岩石砌成,内置长排石凳。一面石壁上,凿有“雪仇”两个楷体字,旁边落款“刘长清”,每个字有火柴盒大,后人填了红,格外抢眼。

姜宏顶曾采访过当地与张学良有交情的老乡杨绍全,据杨绍全回忆,这字是当年跟随张学良在凤凰山的生活副官刘长清刻写的。

那时,抗日战火已烧到常德、湘西,日机经常飞到沅陵轰炸,警报一拉响,张学良和特务们赶紧躲进防穿洞。张学良对日寇暴行怒火万丈,于是叫刘长清在壁上刻下“雪仇”二字。

“‘雪仇’二字,并不是张学良要雪蒋介石的仇,而是要对日本侵略者报民族恨、国家仇。这是民族大义,绝非个人私仇。”姜宏顶解释。

雪仇”二字刻在凤凰山,更刻进了张学良的心里,他为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而留下千古遗憾。

写诗撰联表心志

张学良在湖南囚禁期间作过两副上联,让看望他的朋友和随从对下联,借联抒怀,表达心志,但都没有回音,就连军中文才张治中也交了“白卷”。

在郴州苏仙岭,张学良曾奋笔疾书一上联:“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没来得及等人对答,就被匆匆押往沅陵。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前1个月,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以视察湘西为名,到沅陵看望张学良。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当晚,酒酣兴浓之际,张学良以夫人于凤至陪他到凤凰山为题,即兴作上联“于凤至至凤凰山有凤来仪”。请张治中对下联。张治中赶紧岔开话题,笑着说:“让我回长沙请文学家给你回复。

张学良的上联成了孤联,此事被中央日报发了一篇新闻,大体意思是说张治中没对上对联,交了“白卷”。

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这是张学良写在凤凰山望江亭上的一首诗——《自感遗憾作》,后被编入沅陵乡土教材,当地老少能吟会诵。

当年,张学良39岁,正是人生奋发有为时,而他只能在远离战火的幽山古刹中徒叹鬓发徐白。

杀敌报国心忧愤

姜宏顶介绍,他们在研究张学良软禁生涯资料时发现,除张治中外,当时国民党要员戴笠、莫德惠、王新横、张严佛等也曾到沅陵凤凰山看望过张学良,张学良每次托他们转告蒋介石,渴望上前线杀敌、为国作贡献,但每次请求都石沉大海。

宋美龄、宋子文比较同情张学良的遭遇,暗地里给予关心,知道张学良爱吃金华火腿,爱看书籍、报纸,以及赵一荻喜爱哪种花色布料,经常邮寄过来。

与张治中那次见面吃饭结束时,张学良说:“文伯兄难得来一趟,这次回去,是不是请您给蒋委员长再说一下,我还年轻,身体很好,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想出去带领东北子弟兵,抗日杀敌。”张治中有些为难:“这件事还是请汉卿兄自己说,你写封信,我带回去,你看是否妥当一些?

张学良在凤凰山上那间小书房里,提笔写信一封交给张治中。不料这次回去不久,长沙发生大火,张治中被搞得焦头烂额,张学良托办的事也不了了之。

之后,戴笠到凤凰山看望张学良,张学良自然询问信的事,戴笠说:“蒋先生未置可否,只是让我劝你好好读书。

张学良难耐内心激愤,说:“读书,读书,可叹偌大个国家,除了这凤凰山,哪里还放得下一张安稳的书桌!

姜宏顶说,他采访过的杨绍全也证实,张学良杀敌报国的心情十分强烈。当时,沅陵县长王权衡得知张学良住在凤凰山上,经常派乡绅修承瑞往山上运些新鲜蔬菜,表达地方对少帅的敬意。杨绍全多次从修承瑞口中了解到,张学良热切盼望重获自由,回到战场,杀敌抗日。

   苦中作乐爱乡亲

据杨绍全当年回忆,多次申诉没有回音,这让张学良非常苦闷,为打发郁闷时光,除了看书、打网球外,他下山去,开着船,在宪兵看护下,到江心学钓鱼。一次,他意外钓到一条一公斤多的大鱼,欣喜若狂,吓得副官赶紧将他拉住,以免掉落水中。

张学良每次钓得鱼后,都叫人送到住处下面一口新修的放生池中。当地渔民知道他有这份喜好,经常将抓到的活鱼送来。

放生池是张学良花钱挖的,民工见这位“张老板”待人客气,在鱼塘底部大岩石上特意雕刻了一只长寿龟,表达沅陵人民祈愿将军长命百岁。张学良非常高兴,读书之余,和赵一荻站立栏杆边,俯瞰放生池里的游鱼,希望自己如同鱼儿早日自由重生。

第二次戴笠来访,问起张学良近来活动情况,他对戴笠说:“沅河鱼多,但不好钓。”戴笠将原话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说:“他心里还是想着出来,什么鱼多不好钓,这是在向我伸手要兵权嘛!”不久,蒋介石派人给张学良送来一根美国进口的高级海竿,张学良将它扔在一边,一次也没碰过。

为寻乐子,一天,张学良叫上一群特务,带着手雷,跟他到后山去玩。特务们忐忑不安,不知他要玩什么花样,但只能按他吩咐跟着去。来到一个名叫高家的村子,看到一口鱼塘,张学良叫特务往池塘扔手雷。“”一声巨响,水柱掀起一丈多高,池塘里浮起一片鱼肚。后来,张学良执意给老乡留下8块大洋,作为损失补偿。

杨绍全家住凤凰山脚下,爱打鱼、会撑船,和张学良打上交道,完全是个偶然。据他回忆,张学良英俊潇洒,待人和气,但那段时间因为心烦,偶尔也生无名火气,他就碰到过一次。

那次例行撑船,杨绍全看副官都叫这位年轻长官“张司令”或者“少帅”,也跟着叫了一声,不料张学良突然大怒,两眼瞪着他,一字一句说:“我是什么‘司令’!你不知道我早被蒋介石撤职罢官啦!以后再不准你叫我‘司令’,就叫我‘张老板’,或者‘张老百姓’!

顿了一会儿,张学良又说:“不过,你可要弄清楚,张老板与那个蒋老板是不同的,我张老板是爱国的!”一口气说完这番话,杨绍全看到张学良眼眶里已噙满热泪。

1939年端午节那天,张学良掏钱在杨绍全家办了8桌酒席,把当地老乡请来一起过节。面对滔滔沅江,祭吊屈原。

张学良视百姓为亲人,沅陵凤凰山附近的老人至今还能说出很多故事。

一次,沅江发洪水,淹没凤凰山脚下不少人家房屋,张学良在山上看见了,立即叫副官集合宪兵,指着山脚下说:“你们赶快下山抢救被淹人家,凡救起一人赏大洋5块。”宪兵立即照办,一窝蜂下山救人,不到半个钟头,被淹人家全部救上了岸。原以为国民党士兵发善心救人,后来知道张学良才是救命恩人,当地百姓气愤不平:“像张将军这样的大好人,为什么要把他关起来?

凤凰山背后有户姓麻的人家,子女多,穷得揭不开锅。张学良从杨绍全口里得知情况,马上叫副官刘长清装一袋衣服和两块大洋送到杨绍全那里,让他转交给麻家。

据当年在沅陵县城南叙承车站工作的谌正兴回忆,当年凤凰山上不能停放车子,为张学良配备的一辆乳白色小车就停放在车站一间空房里。1939年夏天,为激励当地青年到沅江游泳,张学良出钱,让人开着那台小车,到周边泸溪县浦市镇买来西瓜作奖赏。

   ■链接一

大鹏有翅愁难展

——张学良将军幽禁在郴州苏仙岭的日子

郴州城内苏仙岭,自古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如今是省级风景名胜区。77年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在苏仙岭顶上的一个古观——苏仙观里。

1938年1月,张学良将军被从江西萍乡转移到郴州苏仙岭苏仙观内。”郴州史志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苏仙岭上树木凋零,古观梁折柱斜,除了几个出家人外,游人十分稀少。

始建于唐代的苏仙观,有正殿三间,两边有偏殿,东侧厢房即为张学良将军幽禁处,现称“屈将室”。

8月28日,记者走进“屈将室”,室内陈列有张学良当时使用过的“宁波”式板床、书桌、靠椅、灯具等,还有他题写的“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拓片条幅。

据了解,张学良生性好动,但自从离开浙江溪口后,情绪一直不高。“七七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本盼望蒋介石会在团结抗日的大目标下,放他出去为国效命。但由萍乡移居郴州后,他开始感到绝望,于是挥毫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之句。

从“屈将室”出来,苏仙岭风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难平胸中愤懑,张学良常掏出手枪,对着住处北面窗外一株桂花树射击。桂花树弹痕累累,多年后仍清晰可辨。张学良逝世后,桂花树也枯死了。

当地史志工作人员还介绍,在这段日子里,张学良情绪不好,监视他的特务怕他闷出病来不好交差,千方百计要他出去走走。

有一次,张学良在特务们“护卫”下,沿着1700多级石板小路往下走,走到白鹿洞附近,看见一块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而显得斑驳灰暗的绝壁断碑。他上前仔细察看,见石壁上刻有北宋词人秦少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首词是秦观被贬到郴州后,为倾吐自己凄苦失望的心情而作。含冤莫白、身不由己的张学良读罢此词,引起强烈共鸣。

在苏仙岭,特务们还发生了一场虚惊。有一天,张学良下山到城内去洗澡,路上碰到一个国民党炮兵军官,向张学良恭敬地立正敬礼。经查,国民党有两个炮兵团刚由外地调来郴州,敬礼的军官是张学良东北军旧部。当晚,特务们增加岗哨,紧张了一夜。接着,为保万全,将张学良转移到郴县、永兴交界的油榨圩一所小学去了。不久,再将张学良迁往沅陵。

张学良在苏仙岭上前后被幽禁101天,巧合的是,他逝世时也是101岁。

(湖南日报记者 白培生 李秉钧)

   ■链接二

张学良将军

幽禁过的地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下飞机便被送到宋子文公馆,几天后又被押送孔祥熙公馆,从此完全失去自由。为了切断张学良与外界的联系,1937年1月初,蒋介石把张由南京迁到蒋的故乡浙江奉化,去“读书悔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掀起抗日高潮。这年中秋节,张学良写信给蒋介石,请求抗战,蒋不同意,叫他“好好读书”。当年10月的一天,张学良所住旅社招待所烟囱失火被烧毁。两天后,军统局决定把张学良转移到黄山。不料刚住一晚,蒋介石打来电话,命令马上离开,去江西萍乡待命。据说当时有部分东北军在安徽驻防,蒋担心他们武装劫抢张学良。

在几十名特务和100多名宪兵“保护”下,张学良离开黄山到萍乡,先住在城内一家大旅社,后迁到城内专员公署附近一个巷内。1938年初,军统局来电,命令立即迁往湖南郴州。在郴州住了3个多月,再迁湖南沅陵。

由于日军节节进攻,国军步步后撤,1939年末,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幽禁在修文县阳明洞。在此,他开始专心研究《明史》。

1941年5月,张学良患急性阑尾炎,到贵阳治病。出院后,经蒋介石批准,住到了紧靠贵阳市区的黔灵山麒麟洞。

张学良在贵阳的消息逐渐传开,蒋介石大为不满,命令戴笠把张学良转移到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去。1942年2月,张学良被迫离开麒麟洞,迁往开阳。在这里,他种菜喂鸡,过起了农家生活。可不久,张学良又被送到恶名远扬的息烽集中营。

1944年初冬,一小部日军曾窜扰贵州黔南一带,使贵阳一日数惊。为防万一,蒋介石下令将张学良迁往桐梓。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张学良被送到重庆,幽禁在戴笠公馆。

1947年春,蒋介石一纸电令,特务们将张学良用专机秘密押到台湾,先后幽禁在新竹、阳明山等地。1991年3月10日,失去自由达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才终于离开台湾去美国探亲。 (肖军 黄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