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围而未建”地块全面整治 5年未建的土地变停车场

15.06.2015  10:25

  长沙晚报讯(记者 陈焕明)荒废的工地常年躺着“晒太阳”,四周高耸的围墙慵懒地“站着岗”,城市中四处分布的“围而未建”地块成为一道道刺眼的“伤疤”。从今年4月底开始,长沙启动“围而未建”地块专项整治工作,对内五区和望城区三环以内“围而未建”的地块进行集中清理。现在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这些城市“伤疤”被整治得怎么样了?记者昨日从市住建委了解到,目前“围而未建”地块整治工作第一阶段的示范地块已全部完成,现已进入全面整治阶段,预计所有地块整治都将于6月底完成。

   全市共有“围而未建”地块236块

  经常从五一大道经过的市民一定记得,在五一大道和迎宾路交叉口的地铁站旁,有块面积1亩多的地被围了起来,这种状态已经维持5年了。墙外是林立的高楼、时尚的街景,墙内却是一片黄土、杂草丛生,与现代城市风貌格格不入。

  经过初步摸底发现,全市共有“围而未建”地块236块,总面积16780.23亩。用地性质包括商住开发类用地、公园类用地、文教卫用地、土地储备用地等。

  4月27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全面清理整治“围而未建”地块、推进拆违复绿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明确,由市住建委牵头指导,各区政府开展未建地块围墙拆除工作,将“拆围净化、绿化、固化”工作列入全市“控违拆违”的考核范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而未建”地块专项整治工作进展,5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在专项报告上批示:“要规划好、建设好每一地块,不能应付了事。”6月11日,易炼红深入内五区,对“围而未建”地块整治工作进行现场检查时强调,要严格按照“四增两减”的要求,为城市添绿添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配套设施,用每天都在发生的喜人变化,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6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要兼顾当前与长远两个大局,因地制宜开发,以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绿化改造为抓手,让闲置土地透出绿色、重焕生机。

   14个示范地块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上下迅速抓落实,各区均出台了详细的“围而未建”地块整治方案,并明确了14处地块作为首批整治示范项目率先启动复建复绿,作为公共停车场或公共绿地临时使用。就这样,一批多年未建,有的甚至已达10年的土地,此次成功“破土”。

  根据工作方案,按照“属地负责、市区配合、拆建同步、管理到位”的原则,明确6个月内能启动建设的,签订承诺,保留围墙;已开挖基坑但停止建设的,保留围墙,确保安全,尽快复工;6个月内不能启动建设的,拆除围墙,复绿复建。

  全市整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市委常委夏建平多次带队赴各区对“围而未建”地块示范项目进行督查和调度。

  市住建委召开多次调度会议,要求各区做到地块责任到人,进度落实到天,形成了每天报进度、每周发通报的工作调度机制。

  5月25日,全市中心城区临主要道路的14个示范地块共1225亩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之后整治工作迅速进入全面铺开阶段,首先是临主次干道地块的整治,其次是余下地块的整治。

   便民利民得到市民点赞

  通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如今再到五一大道和迎宾路的交叉口去看,这里已经变身一个有21个车位的停车场。在雷锋大道三环线出口南北侧地块附近,原本冷冰冰的砖石围墙已被拆除,种上了绿油油的香樟和桂花树,乔木、灌木与茵茵绿草相映,新建绿地与原生态小山岭相连,未建工地变为了生态公园。

  记者了解到,整治过程中,各地块整治方案综合考虑了周边实际情况,做到“一地一策”,注重生态环境、便民利民和因地施策。如芙蓉区的浏阳河产业带地块,将1600米的狭长地带拆除围墙,实施草皮、灌木、乔木相搭配的绿化改造,与道路对面的浏阳河风光带有机融合,显著改善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天心区将南湖新城4个地块均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湘江风光带游客、书院路沿线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开福区将福元西路洪山公园控规用地设计为外围绿带,还改善了周围环境。

  整治的目的是为了美化城市,腾出更多城市公共空间惠及人民群众,此举得到市民的一片叫好。先后有数十批市民到整治现场或向“市长信箱”、“12345热线”和本报热线96333反映“围而未建”地块情况,他们均对政府此举表达了强烈关注和热情拥护,并询问某些地块的处置方式,对一些地块的整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