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厂长开启创业新目标:种植油茶林 实现"田园中国梦"

13.02.2015  11:05

  2月10日下午,桃源县万亩富硒茶油示范基地,廖群洪(右)和创业搭档李学文在检查油茶树的护理情况。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2月9日下午,娄底市娄星区科技局,廖群洪(中)回到20多年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很开心地见到了一批老同事、老朋友。

  2月9日上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应邀参加媒体集中采访廖群洪(左)事迹座谈会。

  2月10日下午,桃源县博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廖群洪(右一)在包装车间检查茶油包装。

  2月9日下午,娄底市娄底宾馆,廖群洪接受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采访。25年前,吴晓波等同学在考察成行后,特意赶到娄底,拜访廖厂长,就住在这个宾馆。

  湖南日报记者 邹丽娜 汤霞玲 周月桂 王胜红

  家是微缩的国,国是广袤的家。

  2月11日,桃源县太平桥乡中心村龙家坳组,廖厂长深情眺望着眼前的油茶林。

  远山如黛,山河如画。一株株油茶树,郁郁葱葱地在漫山遍野成长,一粒粒深色的小茶果,在春寒中倔强地探出了头,仿佛在昭示着一个温暖春天的到来。

  这是湖南博邦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茶油基地,1万多亩的山坡上密布着100多万株油茶树,是廖厂长“田园中国”梦想启航的地方。

  为了这一刻,他奋斗到了知天命之年。

  岁月沉香,理想绽放。

  当廖厂长的故事,在岁月的脉络中渐次清晰如缕,我们会明了,这不仅是一个爱心企业家的故事,更是一个湖南好人对于家国的愿景,对于理想、情怀的坚持。

  告白廖厂长:他呵护了理想的烛光

  2014年9月21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轻敲键盘,将一篇《只有廖厂长例外》的博文上传到吴晓波频道,这是一段尘封往事,也是一次真情告白。

  “他不企图做什么人的导师,甚至没有打算通过这些举动留下一丁点的声音,他只是在一个自以为适当的时刻,用双手呵护了时代的星点烛光,无论大小,无论结果。于是,就在这一瞬间,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位平常人通体透明。

  著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作品的吴晓波,有过20年财经写作的经历。他行遍天下,几乎见过所有知名的企业家,有的让他敬佩,有的让他鄙视,更多的则如风过水面,迅而无痕。

  惟独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廖厂长。

  1989年的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第11个年头,包括吴晓波在内的复旦大学新闻系4名大三学生想去南中国考察,见证变革的中国,于是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但到了临行前的1个月,经费受阻。

  一天,他们意外收到一份来自湖南娄底的快件。一位当地企业的厂长来信说,偶尔在上海的《青年报》上看到考察的计划及窘境,他愿意出资7000元赞助“南疆考察队”成行。

  7000元,令吴晓波他们感到“狂喜,甚至难以置信”。当时,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资是70多元,学校食堂的一块猪肉大排还不到5毛钱,“万元户”是让人羡慕的有钱人的代名词。

  这是廖厂长在吴晓波生命的第一次亮相,自此存留了25年。

  在湖南娄底,一件令廖厂长妻子邬玲“惦记”25年的故事几乎同步上演:邬玲想去成都旅游,向廖厂长要360元,但廖厂长自己的月工资也只200元,好说歹说最后廖厂长给了300元,但附带了一个条件——妻子必须向财务写张借条。

  在廖厂长的资助下,4位年轻人开始了一场无关名利的理想远征。他们从上海出发,路过江西,进入湖南,再到海南,历经半年时间,走过了南中国11个省份,看到了中国的贫穷、落后与希望。

  “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过,用自己的心去接近过,你无法知道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艰难。”吴晓波说,理想主义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慢慢发芽。

  寻找廖厂长:长发飘飘的理想青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有廖厂长例外》一文迅速吸引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关注,三湘都市报记者汤霞玲迅速出动,寻找廖厂长。

  但文中的信息量着实有限,只大致地描述“在一间四处堆满物料的工厂里,我们同这位年近四十的廖厂长初次见面,他是一位瘦高而寡言的人……

  记者迅速锁定了“娄底”、“经商”、“40多岁”、“配件厂”等关键词,拜托娄底的朋友多方打听廖姓厂长,并联系上了吴晓波。

  不久,娄底的朋友传来消息,确实有一个人资助了吴晓波,一行4人,三男一女,并给出了模糊的考察队员名字。这个消息经吴晓波核实,确认是他日夜牵挂的廖厂长,只是25年前廖厂长一头长发,令他误以为已经40多岁。

  2014年9月23日下午,记者在长沙见到了廖厂长,他名叫廖群洪,娄底涟源人,52岁。提及往事,他从箱底翻出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廖厂长留着长发,眼镜下一张热切的脸。照片中间,一面红色旗帜上写着“未来记者”4个字,照片中就是当年考察的吴晓波、王月华、赵勇、梁红。

  如同掘开一口泉眼,更多温暖的细节喷涌而出。

  涟源是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交汇地带,心怀天下、重义轻利、任侠豪爽,是这一带人的典型特征。还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时,廖厂长和同学梁稳根,就扯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红色横幅,为自己鼓劲。在大学课堂演讲时,他还斗志昂扬地喊出“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沿,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不断探索。

  大学毕业后,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令他们感到厌倦,求田问舍式的生活在他们的世界变得渺小,他们激动的血液里向往着整个中国的未来。

  廖厂长和梁稳根等人,通宵达旦地探讨,到底是“实业救国”,还是“实业兴国”?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力虽绵薄,心澎湃之。

  翻开他厚厚的笔记,都是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理论文章。他梦想的,是筹钱翻译一套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这也是吴晓波第一次听到马克斯·韦伯这个名字。

  1988年,廖厂长和娄底市科委的同事肖思良合作,著述了一篇针对中国改革的论文《战略、改革、联合》,当时在娄底市还获了奖。

  彼时的廖厂长,就这样以心为骑,以笔为矛,驰骋中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吴晓波和南疆考察队的求助。廖厂长回忆:“最能产生共同行动的是同一个思想。我也很想去看看中国的现状,希望能用他们的眼睛看见世界。

  就这样,理想如烈火燃烧,情怀如花朵绽放。一场情怀的解囊,成就了一次理想的远征。

  相逢廖厂长:百万公益基金助力青年创业

  这一场寻找,也如同蝴蝶振翅,激荡起一场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重逢。

  2014年10月25日,洪江古商城,时隔25年后,廖厂长与南疆考察队代表吴晓波、王月华再次会面。这一次,吴晓波将他25年来的作品送给了廖厂长,作为一份特殊的考察报告。

  廖厂长动情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当年资助的事已经淡忘,却被一颗真诚的心牢牢记在心底。算一算,我竟然在别人的记忆里整整生活了1/4个世纪。我要谢谢晓波。

  理想和情怀再一次在他们心中燃烧,廖厂长和吴晓波约定,创立“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廖厂长说:“当年我帮助了晓波他们,今天我们一起再去帮助他人,正合我意——你若想感谢我,你就去帮助更多的人!

  2014年12月31日,“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在长沙成立,廖厂长个人捐资100万元,与吴晓波在杭州创办的“巴九灵创业公益金”实施战略合作,吴晓波欣然写下《2014年度最后一件美好的事情》:“在2014年,能够重新遇到廖厂长,是我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它让我能够重温25年前的那份感动。今天,更要感谢廖厂长,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送给了我们最后一件美好的事情。

  “这是一种先由个人发起,其后有媒体响应并合作,随后有更多的个人或组织进入的民间公益新模式。基金所募集、发放的所有资金将公开透明化,并且定期在媒体披露,接受媒体及全社会监督,让每位参与扶持资助创业者的爱心人士,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从而打造透明的公益基金。”廖厂长说,公益基金以支持青年创业为宗旨,18至35岁的有志青年不仅仅将获得资金帮助、更将获得一对一的导师智力支持和资源扶持。所有获得资助的人需要承诺:“乐助他人,成为下一个廖厂长。

  此时的“廖厂长事件”,经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讲好故事、打组合拳、演连续剧”的方式全媒体报道和推广,如同一颗大当量的核弹,向全国迸射出能量的轨迹,累计访问量逾2000万人次,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现象级新闻”产品也就此诞生。

  “这就是正能量自身的生命力和逻辑。”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感慨,从1989年到2014年,从上海到娄底,从娄底到长沙,从长沙到洪江,从一个人到四个人,再到千万人网络点击,这是正能量自身的生命力,有如一块金子、一坨铀石、一个太阳,能量强大,发射久远。我们从中找到了一种正在悄然流逝的家国情怀,一束不能遗忘、亟需传承的理想之光。

  记者了解到,目前,“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已经接到300多个创业项目报名,计划在2015年4月开始选拔。

  追梦廖厂长:油茶林中的“田园中国梦

  沿沅水西行,至雪峰、武陵两山脉尾端,桃源风光洞开眼前。这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在地,也是国家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的核心区域。

  2月11日,62岁的谭佰勋正在太平桥乡中心村龙家坳组的油茶林中劳作。他掰着手指和记者算了一晚账,以前全家人守着6亩水田,一年总收入5000多元,在油茶林工作后,每个月一个人就能挣2400多块钱,家中电器多了,两层小楼也修好了。在桃源,6000多个家庭因湖南博邦的6万多亩油茶林而受益。

  身体健康,在油茶林再干几年,多抓点收入,这是谭佰勋的“小家”之梦。

  廖厂长的梦想,则是联合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家们,在未来15年内,在整个武陵山片区种植100万亩油茶林,振兴片区经济,带动10万个农民家庭共同富裕,这是廖厂长的“大家”之梦、中国梦。

  “要选就选最贫困的地方,要帮就帮最需要的人。”廖厂长正勾勒着一个“田园中国”的梦想,他告诉记者,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业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基础。要把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并成为产业工人,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为全面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动力。“农业起来了,年轻人就回来了,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就回来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是廖厂长对于中国城镇化的理解,也是他实践的方向。所以,在“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中,他特别要求,侧重于农业、农村项目,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

  “一代人抱持着改造社会与中国、求得民族重新崛起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想,经世俗现实的重重碾压,这理想依然宣示着她的生命。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企业家,在生存的重压下,不忘初衷,这不是虚伪与矫情,这是卑微中坚守理想的理直气壮。” 廖厂长说。

  “廖厂长的故事是偶然,亦是必然。它是时代的必然,亦是文化的必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郑佳明一直在关注着廖厂长。在他看来,廖厂长和吴晓波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主要在于价值的需要,廖厂长和吴晓波的故事呼唤理想的回归。中国人的千年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合家欢乐、花好月圆。

  如今,廖厂长的理想和现实已经融为一体,他与农民一起种茶树、赏茶花、榨茶油,理想与情怀共舞,油茶共苍山一色,微风起时,一片宁静……

  让飞翔的理想着陆

  周月桂

  理想,是现实的飞翔;现实,是理想的着陆地。廖厂长在常德桃源的油茶林,正是他的“田园中国梦”着陆的地方。

  “这就是我梦想要做的事情。”廖厂长说。尽管油茶林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利润微薄,但廖厂长盼望着,能让这里的村民,在家种油茶、捡茶籽、榨油茶,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当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自然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去年9月,廖厂长被找到之后,他的理想情怀打动了许多人。不过,也有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才是一个理想绽放激情燃烧的年代,如今理想早已褪色;还有人追问,经过那么多岁月,廖厂长的理想还能安好如初吗?

  的确,在时代巨变中,经商的廖厂长也许会感受更多的现实重压和内心冲突。然而,20多年后,我们看到的廖厂长,并没有变成一个疲惫麻木的中年人,垂头丧气或志得意满,他情怀依旧、理想仍在。

  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保留着理想的光亮,而且找到了实现的途径。廖厂长创办了创业公益基金:“你们不要感谢我,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廖厂长承包了油茶林:“让农民回家就业,让更多人能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理想是如此奇妙。它既是脆弱的,又是强大的,它是照亮现实的光,它让人生沿着光亮的指引前行。践行理想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但践行理想的过程,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廖厂长的油茶林,山峦阻隔,难见人烟,确有些世外桃源之感。将理想践行于脚下,方能找到现实中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