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店铺老板连续七年请环卫工吃饭 从一桌到10桌

01.02.2016  09:45

一个承诺,坚守七年

长沙一店铺老板连续七年请环卫工吃饭从一桌到10桌,每年人数都在增加

环卫工子女们都领到了一个小红包。

1月31日,长沙高桥一家店铺内,环卫工举杯庆祝,享受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这家店的老板叫张尚友,这是他连续7年邀请环卫工人吃团年饭了。组图/记者陈韵骄

1月31日中午,长沙的气温逼近零度,天空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雪粒子,马路街头,行色匆匆的人们或是打着雨伞,或是用包遮挡着头,匆匆忙忙地赶路,室外一片寒意,而在高桥财富大厦的“鼎顶湘滋味”商贸行内,却是一股浓浓的暖意。100名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围坐在10张饭桌旁边,正享受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环卫工人黄阿姨也赶来吃这顿团年饭,她还带上自己两岁的小孙子洋洋,洋洋的脸蛋因为室内充足的暖气而微微泛红,“娭毑,我要吃鱼。”洋洋坐在黄阿姨腿上扭动着身体撒娇,黄阿姨半倚着身子,夹了一筷子放到洋洋的碗里。

我自己也是吃过苦出来的,很能理解那些过年过节不能回家的人”。“鼎顶湘滋味”的老板张尚友说,自己当年创业的时候,也是过年想回家,回不去。所以才想请这些辛苦了一年的环卫工人吃个团圆饭。每年小年前后,他都会邀请环卫工人过来吃,这已经是连续七年了,“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承诺。”张尚友说。本报记者陈诗娴方瑜长沙报道

环卫工人

节假日清扫会频繁些,顾不上吃顿好点的饭菜

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也要上班。”环卫工人刘凌云说,每年别人放假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忙的时候。等路段打扫干净之后,才能回家吃饭。“也没有提前准备什么饭菜”,刘凌云说,就是比平时吃的好一点。

以前我们都不过小年的。”李梅娇和丈夫张作峡都是环卫工人,小年他们一般都忙着工作,也不会专门为了这个传统节日去准备些丰盛的食物,张作峡是清洗队的,负责高桥附近的路面清洗工作。往年的节假日,路上行人、车辆一多,路面的清洗工作就会频繁一些,他们自然也顾不上吃顿好点的饭菜。

环卫所管理员石宽凤拿着手机,对着桌上一道红烧肘子拍起来,“这个菜色红红的,很喜庆,我拍张照片哈。”石宽凤大姐介绍,这些环卫工人都是她负责组织一起过来的,从2009年开始,张尚友的“鼎顶湘滋味”就给环卫工人们准备团年饭了。后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多了,大家都愿意一起来聚个餐,感受年味。

菜好吃,吃得习惯”。环卫工人向师傅和老伴是湘西人,2006年,两人开始进入环卫所当环卫工人。因为孩子也在外地工作,几年下来,两人几乎没有再回家过年。

爱心老板

将心比心,如果小有成就会真心对劳动者

从最初的一桌、三桌、五桌到今年的十桌,越来越热闹啦。”张尚友说,这是他连续第7年邀请环卫工人吃团年饭了。张尚友告诉记者,他的店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饭店,而是专为酒店提供预制菜品的商行,主要是为一些酒店的厨师、老板提供试菜服务。每年小年前后,他都会开席设宴,招待环卫工人。

张尚友来自浏阳,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他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卖过冰棍、摆过地摊,很小就跟着人家学做生意,曾经创业失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1998年他来到长沙,摆过地摊打过工,在马王堆菜市场也做过蔬菜批发生意,2003年来到高桥大市场,最开始的店铺只有20来平方米,一路打拼,其中也免不了一些波折,但张尚友对于普通劳动者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我们都有一双手,都是靠自己在这个城市努力工作养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张尚友称,他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歧视环卫工人或者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觉得很气愤,“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小有成就,会真心的对他们。

2005年,张尚友的店铺发展到了50多平方米,那年的盛夏,天气很热,张尚友看到很多环卫工人清扫路面,却喝不上一口水,便在自己的店铺门口,摆放了凉茶、凉白开、冰茶三种饮品,让环卫工人自己选择。此后,暑假免费提供消暑饮品成了店里不变的传统,2009年,通过与一些环卫工人的接触,张尚友了解到,一些来自外地的环卫工人过年回不了家,或者因为经济困难过年只能简单的过。环卫师傅每天早出晚归不容易,为了犒劳他们一年以来的辛苦工作,从2009年起,张尚友在店内免费设宴,并给所有前来吃饭的环卫工人赠送了装有十道净菜的大礼包。

今天来了100多人,吃饭的人年年在增加,我们很开心大家都能聚在一起。”张尚友回忆,2009年,因为店子不大,只能摆得下一张桌子,张尚友招呼了20多位店铺周边的环卫工人来吃饭。后来,店铺面积不断扩大,也由一张桌子变为了两张、四张、八张、十张……

吃得好不好?今天多吃点啊。”席间,张尚友都是围着桌子挨个与环卫工人打招呼、敬酒,“我希望他们感觉跟在家里一样,热热闹闹的。

环卫办主任

环卫工最想要什么?理解和尊重

高桥环卫办主任潘畅介绍,高桥大市场及附近小区有390多名环卫工人,虽然清扫范围只有4.7平方公里,但这里每天有15万人次出入,环卫工人日均要清理垃圾三四十吨,工作量是其他地段环卫工人的2倍以上。“现在,有很多企业都会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服务,我们很感动,难得的是这份理解和尊重。

环卫工人要什么?答案或许并不难找,许多环卫工人自尊心都很强,对各类免费、慈善的服务都感觉别扭。一位女性环卫工人说,“夏天,我们要喝水的时候,人家还没有开张,我们也不好意思去倒,更害怕把人家的地弄脏了。”一位环卫工说得更直率,“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我希望能够自然一点,大家一起聚个餐,吃个饭,热闹一点,年味就出来了。

封面观点

七年承诺丈量出人心与温度

在这个快餐化的年代里,来谈一生一世是奢侈的,来谈某年某月甚至不那么现实,因为它们同样都不可掌握。如此意义上,长沙一店铺老板连续七年请环卫工吃团年饭,就具备了特别的符号和标签价值。

之所以说具有标签价值,是因新闻主人公请吃饭的举动,更多是基于一种“推己及人”,而非其他。2009年,他了解到,一些来自外地的环卫工人过年回不了家,或者因为经济困难过年只能简单过,感触之下,他在店内免费设宴,并给所有前来吃饭的环卫工人赠送大礼包。此后至今,伴随店面面积的扩大,请吃饭的桌数也越来越多,而一切不过仍缘于“大家都能聚在一起”。

为一个承诺,坚持七年之久,这丈量出的首先是人心。不必讳言,环卫工人是城市中最辛劳与最需要呵护的人群之一。这些年来,职能部门对环卫工人的关切度在逐年递增。在此之外,以一个普通商家的身份,来对环卫工人表示“个体”的关切,并且将此份关切坚持七年之久,就不能不令人感动,因为它映射出了人心中最善良的那部分,映射出了最基本的人际问候。

血是温热的,人心是柔软的,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温度。如围观者所看到,虽然社会在日益现代化,但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不同的职业和人群间,亦呈现出裂痕。连续请环卫工人吃团年饭,亦是在连续表达一种身份的认同:所谓环卫工,绝不应是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人群,应让他们回到城市劳动者的角色。让我们和他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坐下来,正是一次众目睽睽下的身份认同。

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样来对待环卫工人,对待我们身边那群默默无闻的人?感谢商人张尚友,他让我们看到承诺之重量,人心之柔情,人际之温暖。就应该是这样:或许不能做得更多,但至少我们可以遵从初心,温暖需要温暖的人。 本报评论员王聃